口譯知識-美國文化雜談

愛搞實驗。
美利堅民族性格中,愛搞實驗是她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大的范圍講,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實驗場。自哥倫布“發現”北美新大陸后,一批又一批移民涌入美國,根據他們各自理想藍圖,在美國進行不同類型的實驗。清教徒要在那里建立一個“天府之國”,共和主義者想在那里建立一個“大同世界”,注重經濟發展的人要把那塊廣闊富饒的土地變成“強盛之邦”。從小的范圍看,一代又一代來自世界各地的開拓者,不斷地利用一切機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有的試圖在政治上發跡,有的設法在經濟上發財,也有的為了自己的理想之夢而孜孜以求。不管是大范圍著眼,還是小范圍角度,美國都被看作是“機遇之地”(land of opportunity),因而可以在那里展開實驗。
由于美國人生**搞實驗,美利堅民族性格中滋生出了強烈的事業開拓精神。當年西部開發,許多人冒著危險,忍受著各種艱難,去那里開荒種地。工業革命興起時,許多人冒著風險,在鋼鐵、石油、汽車等行業大量投資,品嘗激烈競爭中的甜酸苦辣。因為機會多,且少有傳統和先例制約,美國人樂意向新事物進行挑戰。他們厭惡因襲守舊的觀念,不喜歡老一套的東西,而總愛翻新花樣,去試干別人未曾做過的事情。因為愛搞實驗,且精神執著,大膽開放,美國人不想念專家權威,對條條框框等束縛性戒律較少理會,而更樂意想念自己――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好運氣。美國人的發明專利占世界首位,這與他們文化習俗中不畏權威、大膽實驗的精神是有密切聯系的。
從深層意義上講,美國人愛搞實驗的秉性和由之衍生的開拓精神都源于美國人的樂觀主義思想。綜觀整個世界歷史,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發展得順利。她的優越自然條件,她的穩定政治秩序,她的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源,以及她的順應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系列政策,使許許多多富有進取心、勤奮肯干的美國人在這“機遇之地”受益獲利,而這個國家也因此不斷變得富有和強大。
于是,美國人從這些簡單而又實在的事實中悟出了這么個道理:既然荒野可以變成良田,村莊可以變成城市,那么,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人們堅持不懈地奮斗,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辦到,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樂觀主義精神。樂觀主義的精髓是事在人為,對將來充滿信心,而愛搞實驗的要旨是努力創新,追求勝利。可見,兩者在成功信念和積極奮斗上是一脈相承、互為轉換的。
隨便與約束。
歐洲人比較死板,喜歡拘泥于細節,德國人和英國人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美國人則不然,待人處事上表現得靈活隨便。幾乎每個英國紳士都知道他們應該怎樣做才不失紳士風度;而美國人,盡管有關禮儀的書充斥于市,卻很少在禮節和習俗上統一起來。除了在上層社交場合,美國的普通民眾在社會交往中大多擺脫了種種不利于人們接近的等級性清規戒律。
美國人的這種待人接物態度反映了他們的思想觀念。在美國人看來,禮貌規范是由人制訂出來的,它們不應該成為限制人的僵硬模式。因此,在美國,沒有法庭制訂社會禮節,也沒有上層階級強行規定執行這類禮節。各種社會禮節主要按照人們的生性習慣去落實在行動上。
由于美國人在行為舉止上較少約束自己,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得很隨便。他們說話隨便,衣著隨便,吃東西隨便,對人的態度也隨便。不了解他們的人以為美國人放縱粗魯,不成體統,上,這是美國人的隨便習性。反映在英語語言使用上,美國人對它的“為我所用”態度,常地些墨守成規的老派文人痛心疾首;而那些廣泛地滸于民間的不規則表達法,更使不少語法學家徒嘆無奈。至于語言中含蓄地表現社會等級觀念的詞語,美國人常常不屑一顧,置之不理。 也可能由于美國人對清規戒律缺乏重視,他們的紀律觀念比較淡薄,這常使行政官員和執行紀律的人感到頭痛。有一種說法,說是英國人認為遵守規章是種樂趣,而美國人則把強硬要求他遵守某種規定看作是對他的不敬、甚至侮辱。美國黨校里,學生紀律松散;美國家庭里,父母管教孩子不嚴;美國軍隊里,士兵自由散漫更是遠近聞名。
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教育還算成功,美國的孩子長大后大多成為好父母、好公民,美國的軍隊也偶爾能打些勝仗。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也許可以這樣解釋:美國人熱愛自由,不愿被人強行控制,然而在真正行使自由權利時,他們仍受法律觀念約束,有分寸地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自由瀟灑”。 事實上,盡管美國人表面上辦事滿不在乎,不尊重法律,但實際上,美國人是極其崇尚法治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象美國那樣下功夫研究法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律師象美國那樣在政治和日常生活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國人可以無所顧忌地用粗話批評總統和國會,但對最高法院卻以敬畏的精神相待。這也許是美國人在隨便與約束上保持平衡、弛張相宜的最好例證。 個人主義與合作精神。
說起個人主義,人們很容易想到利欲薰心、唯利是圖的資產階級倫理價值觀,尤其是像美國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國愛。其實,英文里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在美國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它的積極意義,指的是個人自我獨立、自我奮斗、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執著精神。這層意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