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中愛情隱喻比較

摘要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xact nature of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ognition through examples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of lov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t is concluded that linguistic metaphor, as the tool for human cognition, is deeply embedded in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context-dependent.
Key words: metaphor, 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cognition.
I.引言
早在人們開始研究語言的那一刻起,隱喻的本質問題就一直困擾著語言學家和哲學家們,直至最近數十年來,人們才開始認識到它對人類語言和認知的重要意義.傳統語言研究中隱喻僅僅被認為是對常規語言的一種變異,是一種用于修辭話語的修辭現象;而且隱語式表達被排除在常規語言范疇之外,也就是說常規語言不包括隱喻.這些傳統隱喻理論受到現代隱喻研究的強有力的挑戰: 隱喻是" 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隱喻意義是"兩個類屬不同的語義場之間的語義映射". (I.A.Richards,1994.)傳統修辭學中的隱喻被重新定義為"隱喻表達",它是跨語義場映射的表層實現方式.如今隱喻再也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它其實也是人類思維現象,而且"所有的語言都具有隱喻性"(Lakoff,1980.) 萊考夫和約翰遜(1981)曾經整理出大量語言實例來證明,隱語概念是構成語言的基礎.借鑒兩位學者的部分例子,本文分析比較了中英文中關于愛情的隱喻概念,借此探討隱喻是如何根植于語言,思維和中英文化的.
II.中英文中"愛情是旅程"的隱喻概念
隱喻概念是指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它在語言中如此普遍,以至于人們往往忽視了它的存在.距最先開始研究隱喻的認知特征的理查茲統計,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我們的口頭交際中品均沒三句話中就有一個隱喻(Richards,1992.)在描述抽象物體時,隱喻思維尤其能夠幫助人們化抽象為具體,通過人類已知的熟悉的經驗來理解和體驗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中英文中有關于愛情的隱語就是這樣的例子:
(1) 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愛情被隱喻為旅程.愛人必須一起克服路途中的困難向目的地前進,否則他們便無法維系愛人關系.英語的這一表達強調的是兩人一起奮斗的決心.漢語也有相識的表達:
(2)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十八春》張愛玲)
不同的是中文的這一表達暗示著說話人的無奈,盡管他們惋惜著逝去的愛情,但他們再也無法回到過去了.類似地將愛情隱喻為旅程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3) Look how far we've come.
(4) 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
(5) We're at a crossroad.
(6)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7)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
(8)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9)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
(10)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
(11)情長路更長
(12)情路艱辛
(13)墜入愛河
(14)分道揚鑣
(15)牽手
上述例子大部分都來自于日常語言,這說明傳統修辭中將隱喻排除于日常語言之外是不對的.兩種語言都將愛情比擬為旅程,又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人類思維的共性.顯然,中英文中愛情是旅程的相似的隱喻概念并非出自偶然,但在這些隱喻表達的深層結構中是否存著總的原則,用來解釋它們是如何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盡管中西語言有差異,但其思維的共性:人們在看待愛情時的相似視角使不同語言產生了相似隱喻表達方式。那么該如何解釋這些隱喻表達運作的機制呢?根據布萊克的互動理論,隱喻意義是跨越于不同語義場的語義映射。對于這些例子來講,愛情是目標領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領域(source domain),兩大領域之間對應著一系列關系:首先,愛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們共同的生活目標則是他們旅行的目的地。他們的關系則是交通工具,載乘著他們前往目的地。期間路途常不平坦,時有岔路和困難的困擾。由此可見,愛情是旅程的隱喻是從源領域(旅程)到目標領域(愛情)的映射。在這一映射系統中,各中對應關系是很有邏輯條理:
愛人對應旅行者。
愛情對應旅行工具。
愛人的共同目標對應旅行的目的地。
愛情的挫折對應旅行中的困難。
┋
人們在思想概念系統深處用這些對應關系把關于愛情的知識與關于旅行的知識聯系起來。作為已知的常用的知識,旅行的知識能夠幫助人們認識愛情這一較抽象的概念,可見,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萊考夫和約翰遜,1980,5)根植于人類思維的隱喻概念是人們借用已知知識認識未知世界的一種工具和方式。隱喻式思維有助于人類不斷擴展其認知概念系統。
III.中文有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