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鞏固我是通過背詞組來進行的。我用的是新東方的《口譯考試詞匯必背》。每天可以背上兩頁,多的時候七八頁。漢英詞組背得比較多,同時要按一個流程來復習。即第K天要復習前面哪幾天的。《17天搞定GRE》里面根據遺忘曲線提出了一個復習時間天數間隔。JACKY的《學習復習》里面也有一個表格。兩個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非線性的,操作上可能要花些工夫;后者比較好確定時間。
對于交傳口譯的訓練,我現在把我的幾點不足寫下來,望能夠探討探討。
一是,我開始對英漢口譯的不重視。高級口譯教程我是從改革開放那一單元的漢英開始看的,我的想法是先把這些中國特色弄明白了,其它的應該會更好辦些。官方性的文章起初的確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后來我發現官方性的文章只要摸準了套路是很好做的。比如,要論證某個觀點時,往往會從過去、歷史說起;領導發言后面都會有升華。那些話非常有規律。到后面這些東西就不再擔心了。要一些功夫的應該算那些“隨意成文”的漢譯英。像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句型很難捉摸,在用英語表達時就不好把握了。可能是訓練不到位吧。
到后期做到英漢口譯時,發現自己漢語不夠用了,表達出來的漢語很弱智。于是狠補英漢口譯。這也是一個警示,雙向傳譯的能力應該全面發展。
第二個問題是,對《高級口譯教程》學習方法的探討。我用的方法是先過一遍,再做口譯一遍。也有人提出要倒過來,先做口譯,再看一遍。前者是為了避免出現聽了卻什么都不會譯的情況出現,相當是一個原始積累的過程,把里面的篇章背誦便可以提高一些基本的能力。這樣出現的問題是在做第二遍口譯時,材料都很熟悉了,都知道要錄音要說什么了。這樣練出來的效果肯定很好,會對自己的水平形成虛假的估計。等到一接觸新材料就非常吃力了。后者的訓練方法對剛開始學的人來說一上手會很郁悶,可能會影響到進取的意愿。可能最終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必須要有一定量的積累。如果用《高級口譯教程》,那就要另找訓練材料了。有一本《同傳捷徑》很好,都是實戰的。可是我在備考的時候一直沒有時間練習……
回顧四月整整30天,我想我都是在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中度過的,同時過得非常快樂。每天五點多鐘便起床,到湖中的小島上進行操練。每天晚上打開電腦,開始練習交傳。這樣一個過程,我的的確確感覺到了什么是投入,什么是不顧一切。我非英語專業,所以對于專業的學習,我只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兩個月晚上沒有碰我自己的專業,其結果是專業素養下降,失去了對自己的原來專業的一種直覺性的判斷能力。可是我想這兩個月多過得真正值得。我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水平,至少我讓自己上到一個新的平臺上,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強有力的武器。至于我的專業,我會很快很快地趕上。
以前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時朋友說每一個對英語有興趣的人對同傳都會有一種情結。我感覺我對這個語言就是有吧。就像現在我把大部分時間放在本專業學習上了,可是我還老是會想是不是要每天做一段聽寫,每天模仿一段VOA。這些想法老是會出現,可我可能是決心不夠,不愿意狠下心分出那么些時間,就任由其拖在那里。看口譯天下的朋友們都開自己的修煉帖然后每天往里面涂上幾筆。我覺得是一個很幸福的過程。隱匿在億萬網頁中,記錄著自己的一點一滴的成長,筑著自己未來的摩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