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ycle 是兩個(bi)轆轤(cycle)。
垃圾桶上寫著“可回收”用的是cyclable。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自然是血液的循環;而the circulation of a currency or a magazine則可能指一種貨幣或一本雜志的發行量(注意這兩種東西都是循環的)。
而不太常用的一個是circus, 乃指“馬戲團”,應該說的是看馬戲時人群圍成的形狀吧。
climate(本義“氣候”)顯然是個比喻義,漢語不也說“政治氣候”“學習風氣”嗎?
context(本義“上下文”)構成上也清楚,如一個詞或句,與之在一起(con-)的文本(text),即其上下文。而若用之于人,就是生存的環境;而說一個事件的historical background,是其前后左右的因素,也就是歷史背景了。
expense
不熟悉嗎?再來一個更酷的:expenditure, 都是花費、支出。
一個比一個酷使人崩潰?再來一個土的:expensive。地球人都認識。
讓我們理解一下expensive, 是怎么“昂貴”起來的,然后一桿子放倒另兩個酷家伙。
ive/tive:形容詞的尾巴,且常有“多/富有”之意。
a productive author 是一個高產作家(當然是指文字,不是小孩)。
a sensitive person 是一個感覺豐富(敏感的)人
而下面的比較會更有意思:
an imaginary/imaginable/imaginative person
都來自于“想象”,分別是什么?詞屁股透露了玄機:
imaginative “富有”(tive)想像力的
imaginable “可以”(able)想像的
imaginary 想像的(也就是非真實的,ary沒什么特別含義)
再回到expensive。一件東西價格昂貴,對買家來說,就是什么“多”?
expense=花費/支出。
當然ex=out, 也告訴我們一些信息:至少是“出”不是進。
要不,收入怎么叫income呢?
再想:花錢的“花”怎么說法?當然是不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