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訓(xùn)練:科技翻譯中的邏輯判斷

科技翻譯不僅僅是個語言問題(詞匯、語法、修辭等),它是牽涉到許多非語言方面因素。邏輯便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因素。蘇聯(lián)語言學(xué)家巴爾胡達羅夫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John is in the pen ,任何人也不會把句中pen譯為筆,而只能譯為“牲口圈”,因為“人在鋼筆里”是不合事理。這說明在翻譯中常常會碰到需要運用邏輯來判斷和解決一些似乎不合邏輯語言現(xiàn)象,這里說邏輯判斷,主要是指對原文語言思維邏輯判斷和譯文技術(shù)邏輯判斷。比如:
(1)Summary must be a condensed version of body of the report, written in language understandable by those members of mine management who may not be specialists I the field of rock testing, but who are nonetheles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原譯:摘要必須是報告編寫本,要以礦山管理部門人員能夠理解語言編寫,這些人雖不是巖石試驗方面專家,但他們對這方面工作負責。
分析: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語言:兩個“who”定語從句,第一個可以看作表示原因狀語從句,第二個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對先行詞進行補充說明,but不是單純轉(zhuǎn)折,而是和第一個從句中not呼應(yīng),意思是“而是”或“只是”。由此,本句意思已經(jīng)比較明朗了:所以要以非專家語言編寫,是因為這些管理人員不是專家,而不是因為他們對這方面工作負責。
現(xiàn)譯為:摘要必須是報告編寫本,要以礦山管理部門人員能夠理解語言編寫;他們雖然負責巖石試驗工作,但不是這方面專家。
(2) The zoth century will not be remembered as the era when space was conquered, or the power of the atom, harnessed, but that in which were made the first machines having intelligence.
原譯:將來人們回憶起20世紀時候,不會把它看成是征服了太空和利用了原子動力世紀,而是看成制造了首批具有智能機器世紀。
分析:對上面譯文進行邏輯判斷時,首先看中文表達和所述事情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我們感到有問題是,究竟是把20世紀看作是什么樣世紀合適,是制造了首批智能機器世紀,還是征服宇宙世紀或原子能利用世紀,我們常說:20世紀是征服宇宙世紀,或者說,20世紀是原子能世紀,在發(fā)現(xiàn)譯文不符合邏輯后,要注意研究原文語言。原句中but= (unless)相當于表示否定意義連詞,含義是“如果不……”。其次,我們還要正確理解remember as ……這個補語含義并恰當選擇翻譯表達形式。在翻譯中常譯為“把……叫做……”(稱……為……)。此外,句中所說the first machines, 通常是指electronic computers 而言。從技術(shù)邏輯上看,當今世界,如果沒有具有智能計算機一類機器,火箭就不能上天,原子能生產(chǎn)就無法控制。(即:A spacecraft cannot leave the earth and go to the moon without computers.)經(jīng)過上述分析后,可提供如下譯文:如果在20世紀世不制造出具備智能首批機器,我們就不會稱為20世紀為征服宇宙世紀或者稱之為原子能利用世紀。上句也可采取“否定+否定=肯定”翻譯處理形式翻譯:只有在20世紀制造出了具有智能首批機器,我們才會將20世紀稱為征服宇宙世紀或利用原子能世紀。可見,就科技英語而論,理解原文過程,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語義辯認,語法分析和邏輯分析三方面交互作用過程,而不單單是一個邏輯分析過程,請看下面例句。
(3) Shortly before the uninhabited space station reached orbit in. May 1973, aeroaynamic pressure ripped off 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原譯:在1973年5月無人空間站到達軌道前不久,空氣動力壓力扯破了一個流星體和擋熱板。分析:首先,從邏輯上看,說:“空氣動力壓力扯破了一個流體”,是不合事理,荒謬可笑。其次,從語言上看,不定冠詞a是說明shield,而不是說明meteorlid。否則,無法解釋在名詞shield 之前為何沒有冠詞。通過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名詞meteoroid和名詞heat原來都是名詞shield 定語。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意思是:一個防流星體和防熱護罩。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解原文過程,還是尋求適當漢語表達形式過程,都是跟判斷打交道過程。科技英語因其專業(yè)特點及其相關(guān)背景知識,邏輯判斷在我們進行譯文處理時,顯得尤其重要。語言具有民族特點,而判斷則具有全人類性質(zhì)。因此,掌握邏輯學(xué)里某些關(guān)于判斷知識,對于透徹理解原文,減少翻譯錯誤,提高譯文質(zhì)量,無疑是不少好處。
1、判斷中相關(guān)概念配達不當
判斷可以看作是表達概念間關(guān)系。判斷所表達概念之間關(guān)系必須是符合客觀事物之間真實關(guān)系,否則就會導(dǎo)致判斷錯誤或判斷不等。例:
(1) The subject of computers, which also began its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began to grow and become a separate subject itself.
原譯:計算機這一項目也是在那時開始研制、發(fā)展并成為一個獨立學(xué)科。
分析:如果“計算機這項目”是指作為機械計算機本身,則可以說“研制”,但不能說“成為一個學(xué)科”;如果“計算機這項目”是指作為科學(xué)分支“學(xué)科”,則可以說不得“成為一個學(xué)科”,但不能說“研制”(“學(xué)科”怎么研制呢?)
試譯:計算機這一學(xué)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興起,后來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學(xué)科。
(2) He had received information the might before that certain Soviet personnel in New York were apparently preparing to destroy all sensitive documents. …I asked myself as I drove to the White House f the Soviets were anxious to find an answer to the crisis, why this conduct on the part of Soviet personnel?
譯文:他在上一天晚上得到情報說,在紐約有某一蘇聯(lián)人員顯然在準備銷毀所有非常機密文件。我一邊驅(qū)車前往白宮,一邊暗自問道:如果蘇聯(lián)人急想尋求一項對這一危機回答,這個蘇聯(lián)人員又為什么要這么舉動呢?分析:原文明明是復(fù)數(shù)(謂語用were),譯文卻一再用“某一蘇聯(lián)人員”、“這個蘇聯(lián)人員”。主要原因是譯者不確切理解“personnel”乃是集體名詞。如著眼于其總體,就是“一組人員”;著眼于個體,就是“許多人員”而不是“一個人員”。
2、判斷反映思想自相矛盾
(1)True eccentries never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mselves.They disregard social conventions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that they are doing anything extraordinary.This invariably wins them love and respect of others…
原譯:真正怪人從不有意做些什么怪事來引人注目。他們玩世不恭,卻并未意識到他們自己所作所為與眾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