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英語

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已進入世界英語的百花園中,可稱為人類語言史上的一株奇葩。從古到今,都在閃爍著青春的活力!從英語版的《三字經》、《道德經》、《孫子兵法》《唐詩三百首》到當代的各種《紅樓夢》的英譯本中,無一不發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奪目光輝!細讀這些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處處都可見到東方文明古國語言文字的端倪。實際上,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漢語文字也在不斷地吐故納新,在眩耀自己的同時,不斷地吸收西方語言的合理的精華!當它轉譯為英語時,已與地道的英語表達法不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天衣無縫地溶為一體。本文擬從漢語文字的特點上探索與英語同化時產生的變異。還希望專家學者們給予指點批評。
“英語詞匯的音節參差不齊,結構長短不一,所以不講究用詞的均衡和對偶。漢語十分重視詞語的偶式對應,特別喜歡使用四字詞組和排比式詞匯;許多情況下利用重疊的方法或在動詞前后再加詞語,使語言產生像詩歌一樣的韻律。”
然而,在漢語的四字成語或詞組轉譯為英語時,我們常常不得不忍痛割愛,失去了原來的風采,為了避免張冠李戴,常常要削足適履!在實際行文或翻譯時,即使是同一個成語,也不得不靈活地變通運用,只起了個假面具的作用,失卻了它的無比密集信息的內含!試看下面的譯例:
甲骨銘文: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懸崖峭壁:Precipices 溫厚儒雅:Pacific
明月當空:Moon-lit 才華橫溢:Talented
幅員遼闊:Have massive land 管理知識:Managerial expertise
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大展鴻圖:Very well realize one’s ambition
輻射全國:Radiate across the country
蓬勃展開:Progress in a vigorous manner
不足之處:Much work needs to be done
對外開放:Open the whole country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漢語的四字詞組,盡管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意義是多么豐富多彩,英語卻是可以用一個單詞或幾個單詞來代換。在多數的場合下失去了原來的色彩百分五十以上都不止!這叫人多么痛心呀!下面再看看漢語中的一些妙句的英譯:
1、任您大展風采的春季時裝在友誼,友誼商店歡迎您的光臨。
A galaxy of spring fashions is in the Beijing Friendship Store. All are welcome.
2、漢字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
The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s played an invaluable role in our history.
3、這是一個秋天的下午。細雨淅淅,秋風瑟瑟。他們撐著雨傘,攀沿一個彎曲的山間小道去拜望一位隱居在深山的朋友。
They walked with umbrellas up a winding mountain path on a drizzling and windy autumn afternoon for a visit to a friend living in seclusion.
4、自1992年中國開放上海浦東以來,浦東成了前景看好的外國投資熱點。
Since China opened Shanghai’s Pudong to overseas investors in 1992, i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romising, hot destin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5、中國有句古話是這樣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oes that “Any mountain can be famous with the presence of an immortal, and any river can be holy with the presence of a dragon.”
從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意譯法”的核心是靈活變通。漢語中修辭的色彩濃重,英語的修辭色彩多數情況下較輕淡。你精心設計造出的句子在英語表達中往往不必要那么繁瑣。這也許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之一吧?還請專家們給予指導。
現代文明的變化真可比為斗轉星移,稍不留神,就會感到人世已成滄海之變!這是由于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新生事物層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