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翻譯的點滴體會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翻譯是一種跨越時代,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語言的跨文化傳播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多么吸引人呀!但她同樣也使我碰得焦頭爛額。她就像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女王,只允許我在她的堂皇的宮殿門前徘徊,時而又露出迷人的媚笑,真讓我心醉神迷!我九死不悔,如今江郎才盡,只好寫出下面荒唐辛酸的文字,請朋友們給予指點迷津。
翻譯過程可概括為理解和表達的二個步驟。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和前提。不能準確地理解原文就無法談及表達問題。所以理解不僅要求確定原文中的各個詞義,更重要的是要確定原文中的每個句子的含義。僅僅這些過程也夠我暈頭轉向的了。(事非經過不知難)。表達是理解的目的和結果。表達的好壞取決于譯者對雙語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駕馭譯入語的能力。我雙語水平都較差,常常要苦思苦想、絞盡腦汁。偶爾也會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才是學習中的真正樂趣吧!可惜這種報酬少得可憐,它往往讓你飽嘗“踏破鐵鞋無處覓”的若隱若現的苦味,才依稀換來“得來全不費功夫”的甘甜!表達中你可以直譯,也可以意譯,有時又不得不在炒雜燴。我常常也不知道自己正在搞什么把戲!間或妙語叢生,但頻繁中來卻詞不達意,這使我垂頭喪氣!
以下是英國詩人雪萊的一首詩,我花了兩個多小時譯出兩種“版本”。請朋友們不吝賜教。
英詩原文:
Song by P. B. ShelleyI love all that thou lovest,
Spirit of Delight!
The fresh earth in new leaves dressed,
And the starry night,
Autumn evening, and the morn
When the golden mists are born.
I love snow, and all the forms
Of the radiant frost;
I love waves and winds and storms,---
Everything almost
Which is Nature’s, and may be
Untainted by man’s misery.
譯文1:
歡樂的精靈,
我愛你所愛的一切!
那披上蔥郁新裝的大地,
還有繁星點綴的夜空,
當金色的霧氣彌漫
秋天的傍晚,以及黎明時分。
我喜歡雪花,還有那各種樣式
組成了光芒四射、絢麗多姿的寒霜;
我喜愛碧波巨浪,風暴,
幾乎席卷萬物的主宰,
這就是大自然的景觀,
或許還不曾被人類的苦難所沾染。
我不懂這是直譯或是意譯?原想直譯,功力有限,只好采用了一些“倒譯”、“增益”的翻譯技巧,再加上“夸張”、“借代”等的修辭手法。意思總算是譯出來了,但破壞了原作的格律,譯成了無韻的現代詩。慚愧!
譯文2:
我愛你所奉獻的真情,
歡樂的精靈!
讓地球上蔥綠的新衣成型,
還有星夜里的天庭,
秋天的黃昏,以及寧靜的黎明,
金色的薄霧笑臉相迎。
我熱愛瑞雪,還有那晶瑩的繁霜,
絢麗閃光的各種拼圖;
我喜愛大風大浪,暴風雨也不發慌,――
宇宙間的博學鴻儒,
這是大自然的奇觀,
也許還未被人類的苦難扭曲壓彎。
原詩的韻腳(rhyme)是:ababcc; dadaee 格式。為了想譯出這種韻腳,我不惜注入自己的心血感情,修改了部分原意,勉強只譯成了aaaabb; cdcdee 的韻腳。真是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畫虎不成反類犬!請好友們告訴我,你們更喜歡哪種譯法?
從對原詩的理解來看,我自認為理解上不會差得太遠:詩人借用歡樂的精靈來贊美大自然,襯托出人類的苦難。這是西方詩人們特有的情懷,他們認為與永恒世界相比,現世人生只不過是永恒長河之中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他們受宗教的影響,不可說人生無價值,也不可說世界無意義。人生在世,除了現世的物質追求之外,還必須有超脫凡塵的終極追求與關懷(Ultimate concern)。這點與中國的古文化中道家思想有些相似。
我對原詩格律上的理解存在著極大的困惑,請朋友們給以指教。從第一行詩看,詩的格律好像是抑揚格(Iambus)。即一個輕音節后面接一個重讀音節的音步,(The iambus is the opposite of the trochee.. It consists of an unaccented followed by an accented syllable)。但下面的詩句也像“揚抑抑格”(Dactyl)。也就是說一個重讀音節后接兩個輕音節的音步。(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