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典故性成語的來源與漢譯

六、源于諺語。諺語是在人閃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如birds of a feather棾鱟匝櫨顱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轉義為“一丘之貉”。在《魯迅全集》中有這樣一句:“增加混亂的倒是有些悲觀論者……將一切作者詆為‘一丘之貉’”。其英譯為In
fact it is these pessimists who increase the chaos by…considering all writers
birds of a feather.又如 early bird,其漢澤為“早起者,早到的人”,源出諺語The early bird gets/catches
the worm.意為“捷足先登(得),先下手為強”。比較First come,first served.意指“先到的先招待”,與前一個有所不同。
七、源于某些作品。英語中有較好的成語出自某些作品,有的是原封未動的摘引,有的是節縮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可譯為“洗手不干……;與……斷絕關系”。出自《馬太福音》,猶太巡撫彼拉多主持審判耶穌,由于他判定耶穌無罪,一些猶太人不服,因此他當眾宣布洗耳恭聽手辭職并交出了耶穌,以示自己與此案無關。又如as
significant as the shake of Lord Burleigh’s head,其漢譯為“象拍利勛爵晃腦袋般意味深長”。出自愛爾蘭劇作家及政治家謝尼丹在《評論家》中的一幕模擬悲劇《西班牙無敵艦隊》。伯利勛爵埋頭于國事,日理萬機,忙得邊說話的時間都沒有,靠晃腦袋表達思想。普夫則根據這個晃動解釋他所表示的意思。
八、源于動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如:⑴shed crocodile tears,據西方古代傳說,鱷魚吃人畜,一邊吃,一邊掉眼淚,比喻壞人假裝同情被害者。類似于漢語“貓哭老鼠,假慈悲”,且人們常采用此語的前一部分作為其漢譯。例如All
your piteous words for the tenants are no more than crocodile tears.其漢譯為“你這些憐惜佃戶的話,都是貓哭老鼠”。⑵the
apple of discord,其漢譯為“爭斗的原因或根源”。傳說厄里斯女神未被邀請參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禮,她就把蘋果扔有參加婚禮的神與神中間。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給了三個女神中最漂亮的維納斯。這就間接地引起了古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之間的特洛伊戰爭。⑶Simon
Legree,此人是美國女作家斯陀夫人所著《湯姆大伯的小屋》一書中管黑奴的工頭,此人既尖酸刻薄,又好吹毛求疵。其漢譯為“尖酸刻薄、好吹毛求疵的人”。⑷being
Burke,其漢譯為“出身名門,貴族門第”。源于編纂《貴族人名錄》作者愛爾蘭人約翰·伯克(John Burke)之名,該《人名錄》自1826年以來一直被公認是研究英國貴族階級及其家譜的權威著作。故列入伯克氏貴族人名錄即為貴族出身。⑸all
Dutch/Greek to me,其漢譯為“一竅不通”,其中Dutch與Greek原為“荷蘭語”和“希臘語”。⑹have the free-simple
of May Fair,其漢譯為“不受出身等限制無條件繼承取得的不動產”,其中May Fair乃“倫敦西區貴族住宅區”,十八世紀時該地區每年五月均有集市,因而得名。⑺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其漢譯為“人生如夢”。源于美國詩人Longfellow的詩文。⑻lose face漢譯為“面部”或“臉”之意。⑼Jack
of all trades漢譯為“雜而不精的人”,出自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其中Jack原為“杰克”,trades指“多種行業”。⑽spill
the beans,漢譯為“泄漏消息(秘密)”,bean原為“豆類;豆科植物”等。⑾be fond of the cup/the bottle,漢譯為“貪杯中之物;好酒”,cup與bottle原為“茶杯”和“瓶子”。⑿Roman
holiday,漢譯為“欣賞別人受苦的娛樂”,而非“羅馬的假日”。⒀as cool as cucumber,漢譯為“十分冷靜”,其中cucumber原指“黃瓜”。⒁like
a brick,漢譯為“拼命的”,brick原指“磚”。⒂have a ball at one’s foot,漢譯為“有成功的機會”,源于足球運動。⒃be
off the track漢譯為“走入歧途,迷失方向”等,源于狩獵,原指獵狗失去嗅跡。
以上簡要地談了英語中典故性成語的來源與漢譯。其實英語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成語,而且掌握它們也并不那么容易,加上漢語中此類成語也不少,且它們具有類似的特點與作用,尤其是象“破釜沉舟”等一類成語,英漢兩種語言的彼此巧合,會使人誤以為這兩種語言是彼此相通且文化背景一致。這樣就錯了。漢語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流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雙如“殺鵝取卵”,漢語中則說“殺雞取蛋(卵)”。因此,只要透析兩種語言的淵源,就不難發現其不同所在。而要使學習者克服因這些不同所帶來的困難,就必須引導他們從所語言的角度去認識、去掌握與運用,切忌把兩種典故性成語混為一談,如漢語中的“貓哭老鼠”譯為英語就須用crocod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