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呼吁設立“國家翻譯獎”
李景端:有人說,現在少見像傅雷、朱生豪、汝龍那樣一批很知名的翻譯家,這與我們現在翻譯人才的培養機制有關,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季羨林:我認為,我們現在翻譯隊伍總體的素質并不低,否則怎么可能出現這么多這么廣的翻譯成果。當然還有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培養翻譯專業隊伍重視不夠,二是翻譯的專業訓練還嫌薄弱。以前上海有一批專以翻譯為職業的翻譯家,對推動文學翻譯事業起了不小的作用。現在搞文學翻譯,好像都變成業余的了。翻譯是一門學科,有它自身的規律。文明的社會,開放的國家,需要職業翻譯家。翻譯應該成為社會需要、受人尊重的一項職業,所以,要加強翻譯專業隊伍的建設。其次,現在大學里只把翻譯當做學外文的一種附屬,好像學了外文就自然會搞翻譯了。不是這樣。要從改進大學里翻譯的教學入手,加強翻譯學科的建設,使翻譯后備隊伍能得到良好的翻譯專業訓練。我還主張,想搞翻譯的人,應該多學一兩門外語才好。
李景端:我國至今尚無國家授予的“翻譯獎”。據說,設立這個獎項存在許多困難,不知您怎么看?
季羨林:好多年以前我就呼吁過要設立政府頒發的“翻譯獎”。這不僅因為許多國家都設有,更因為翻譯工作是跨學科、跨部門的,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振興中華的事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為了體現國家對這項重要工作的支持,盡快設立“國家翻譯獎”是非常必要的。鑒于翻譯的重要性,即使有困難,也應該加以克服。我再次呼吁,由政府某個部門牽頭,先把這項獎設立起來,再在實踐中逐步加以完善,努力為翻譯界做一件實事。
克服“偏食”,調整政策,加強統一領導
李景端:為了繁榮我國的翻譯事業,您認為當前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季羨林: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又不是主管官員,看不準,說不全。但我想到了幾點:
第一,借用一句當前的時髦話,就是要注意“翻譯生態的平衡”。一個社會的文明,是由多種文化互相融合、綜合形成的。就介紹當代外國文學來講,我感到我們現在似乎存在一種“偏食”現象,就是只關注介紹英美的,圖書、影視幾乎都是這樣。先進文化絕不是只有英美有。從文學翻譯來講,其實古與今、東方與西方、高雅與通俗,乃至不同門類、不同體裁,都應該擇優翻譯,協調介紹。我特別要強調一下,要重視研究和翻譯東方國家優秀的文化成果。要解決這個“偏食”現象,我認為加強統一規劃很有必要。精神產品不能全部交由市場去調節,像某些有很高學術或藝術價值的,或者是填補空白的,就需要通過規劃給予必要的扶持;對于那些低水平重復出版的譯作,也要通過規劃加以限制,力求實現質量優良、結構合理的真實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