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買東西貴啊!有人會說。
那么我們來說說美國的日常消費費用問題。
首先就我本人而言,我生活的城市的物價水平就全美而言是偏高的(洛杉磯),我的工資水平就一般留學生而言是偏低的(每年有保證的獎學金不超過兩萬)。所以,我想我的意見不至于被當作過于奢侈的想法。
其次,請記住,在接下來的四到五年之內美國就是你的家,那么你對一切消費標準的判斷,都會以美國而不是中國的物價作為基準。也許現在聽起來還有些奇怪,但是等到真正出國之后至多兩個月內,你就會習慣于一切都按照美元來估計,而不會再自動把它們換算成人民幣了。
這 是因為,說到底,是購買力而不是直接匯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況。請記住如下事實:在美國的學校餐廳吃一頓正常的午餐(類似于農園的層次)大約需要四到八美 元,在美國住一個月的學生宿舍大約需要三百到八百美元,等你買了車之后每個月給車加油要花掉三十到一百美元。這是三項你無可回避的花銷。以此為基準,當你 聽說一個男孩子在美國理一次發需要六到十美元左右的時候,你不應當去想,哇,十美元就是人民幣七十多塊錢,好貴!而是應當想,哇,十美元還不到兩頓學校食 堂的午餐,好便宜!(如果在北京,一般來說,兩頓農園大概是換不來一次理發的。)
聽起來有點像自欺欺人?其實只不過是購買力平價論而已。既然五美元的午餐你天天都要吃(或者自己做飯能省一點點),那么別的東西非要換算成人民幣再考慮不是有點奇怪么?
在 此基礎上比較美國和中國的物價,你會發現對于絕大多數商品來說,美國都便宜得多(也許只有書籍是例外)。一臺好一點的筆記本電腦只需要花我們這些窮學生不 到一個月的薪水,這在國內大概很難想象。一輛不錯的德國半新二手車也不過需要一個普通研究生三到四個月的薪水,這在國內當然更不可能。當你初來美國,驚訝 的發現這里即使在大城市高樓大廈的林立程度也遠不及中國一個小城市的時候,你一定奇怪美國怎么這么土。等你發現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能用一個月的工資的 二十分之一買到市面上隨便哪個牌子的最新款手機,你才會明白美國之富庶體現在什么地方。
我們當然遠遠算不上中產階級,一個月還不到兩千塊錢(至少我不到),但是請相信我,在美國致富談不上,基本的物質生活是不用發愁的,為了一條毛巾在中國和美國的差價而耿耿于懷就更用不著了。
廢話了這么多,主旨只有一句:凡是美國買得到的東西,大多用不著攜帶。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國買不到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