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上映以來一鳴驚人,備受好評。在爛番茄影評網(wǎng),它取得了92%的好評度;在Metacritic網(wǎng)站收錄的超過100篇的主流媒體影評中,它獲得了85的高分。
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綜藝》的影評人,稱贊西蒙•比弗伊的劇本“精細復雜,構(gòu)造聰明而巧妙”,本片的攝影“深入人心”,剪輯“扣人心弦”,最后麥卡錫總結(jié)道,“它是一部巧妙的劇情片,也是得以一窺一個越來越聚焦于世界閃光燈下國家的機會;《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充滿生機,雖然是由外來人士制作,但他們很顯然已與這個地方心心相印。”而別的全國性大媒體也紛紛給出極高贊譽:“扣人心弦,讓人激動,同時既令人心碎又使人振奮”、“娛樂性極佳,活力四射,也許是我能承認的最娛樂的杰作之一”、“我對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欽慕與贊美,而是狂熱的愛”……
在第11屆英國獨立電影獎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有前途新人在內(nèi)的三項大獎。
一、西方、印度、中國
有時候,寫一篇國外電影的影評于我個人是件會有些猶豫的事,因為人類的感情雖然共通,但另一個社會的文化畢竟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我相信我們一些電影專業(yè)人士對很多西方電影的理解,恐怕還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眾,因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說《布什傳》,我們的專家再鉆研,恐怕也不如一個美國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電影版、美劇版)《十面埋伏》的色彩和東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滿口胡說八道卻瞞不了我們沒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一樣。對異文化的誤讀有多大,看看美國教授寫的金庸小說的書評就知道了。
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卻很有意思,第一,它由一個英國導演拍攝一個完全印度的電影,而在文化表現(xiàn)上極自然,絕無生硬之感。第二,它由中國影迷看來,又如此感同身受,毫無隔閡。
第一個問題,電影結(jié)束之后有段和電影無關(guān)的歌舞表演,由片中的男女主角領(lǐng)頭,一下子脫離了全片的寫實氛圍,讓人想起印度風靡世界的代表片種歌舞片,讓我猜想丹尼•保爾有可能是印度歌舞片的影迷,就像昆汀是武士和功夫片的影迷一樣。現(xiàn)代東方文化在西方很吃香,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更是有不少擁躉,比如赫赫有名的涅盤樂隊,比如理查德•阿滕伯勒會拍攝 《甘地傳》 ,比如大科幻家凡爾納從小就向往印度,他的《海底兩萬里》的尼摩船長就設(shè)計成印度人。
第二個問題更好解釋。今年我看詩人西川的書《流蕩與閑談——一個中國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傳神的話,“印度是一個把所有社會問題用放大鏡放大的中國,所以要了解中國,去了解印度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大意)所以我們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有很多情節(jié)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比如誘騙兒童,訓練并將其致殘成乞討工具的丐幫集團。方興未艾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之類的綜藝節(jié)目(順說一句,你看許冠文70年代的喜劇,里面已經(jīng)有對這類節(jié)目的諷刺,而我們不過晚了三十年而已)。雖然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仍然腐敗橫行階級分立的社會現(xiàn)實,還有經(jīng)濟騰飛,宗教沖突等等。
所以看片的過程中,我時常誤以為自己在看一部中國電影。通過講故事來引出一個人的大起大落的一生的敘事方式,如《南海十三郎》;從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文化到經(jīng)濟騰飛的現(xiàn)代社會的巨變,如《戀戀風塵》、《風柜來的人》(兄弟倆在未建成的高樓上往下看的場面,像極了《風柜來的人》里幾個少年被騙去樓上看電影的場面);人的一生帶出整個歷史的變遷,動蕩,則如《悲情城市》。
誠如西川所說,印度是中國的一面鏡子。因此從某個意義上來說,這才是憤青們常掛在嘴邊的,“每個中國人都應(yīng)該來看”的一部電影。感謝丹尼•保爾,他以一個局外人不帶偏見和局限地拍攝了一部東方電影,而能令另一個國家的東方觀眾為之感動,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