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一個早已深入人心的動畫改編成電影,單憑砸錢的視覺特效是遠遠不夠的,斯蒂芬·索寞斯執導《特種部隊》的時候自然深知這個道理,他不像邁克爾·貝在宣傳《變形金剛2》時那樣一味地強調“機器人更多、場面更大”而忽略故事本身對于電影作用,畢竟以《木乃伊》系列揚名天下的索寞斯最擅長的就是講故事,玩懸念,因此斯蒂芬·索寞斯做出了這部故事性與視覺沖擊同時兼備的娛樂大片,而邁克爾·貝只是簡單地證明了他確實可以把場面做到極致。
特種部隊與變形金剛雖然都是孩之寶的王牌產品,然而《變形金剛》的真人版電影提前以出色的視覺特效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對于《特種部隊》來說著實是個不小的壓力。《變形金剛》給人們的思維制造了一個假象,工業廣魔先進的特效讓人們普遍認為,只有那些龐大的外星機械體之間的打斗與變形才是真正刺激腎上腺素的大場面。當看過《變形金剛》后再回過頭去看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場面時,似乎潛意識里就開始覺得人類居然是如此的渺小。一種對于變形金剛的迷信與崇拜悄悄地埋藏在了人們的內心之中。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特種部隊》從動畫片開始它就有著當時罕見的大場面。龐大的戰艦,先進的飛船,以及密布空中的激光射線。極具未來感的先進武器始終都是這部作品的頭號賣點。此次的真人版電影就恰到好處地再現了這樣一個科幻與現實并存的全新世界。
長久以來商業動作片中的場面永遠都是主宰觀眾口碑的第一要素。就場面來說,《特種部隊》從開始到結束可謂是打足了兩個小時,上天入地、但凡是地球上可以折騰的地方全部都被掃蕩了一遍,尤其是影片后半段中的水下大戰堪稱漂亮至極,先進的艦艇在未來感極強的海底穿行自如,爆炸此起彼伏,脈沖槍在水中劃出的軌跡讓這場大戰顯得十分新奇有趣,與《變形金剛》硬碰硬的火爆場面形成了鮮明對比,大有出奇制勝的感覺。而前半段中的街頭追逐也是大玩新意,在這場公路追逐中看到的是真正的以人為主、以車為輔,人物在車輛上進行搏斗,車輛同時在街道上制造災難,昔日傳統動作片的玩命方式在這里得以重新上演,不再是單純的公路追逐,令人大呼過癮。
此外,影片中每段激戰戲之間的間隔僅在5分鐘左右,故事推動時節奏十分輕快,主要線索直接貫徹到底串聯起了所有搏斗的原因,在主要線索上又衍生出了許多閃回的片段來交代角色的前世今生,閃回的片段中也多以打斗場面為主,避免累贅的敘事去拖慢影片的節奏,閃回片段中的打斗雖然大多沒有直接的結果,但是它們都巧妙地成為了影片后半段故事情節中的懸念鋪墊。
這樣的劇本雖然看似簡單但卻無處不流露著編劇的精湛的功力,要把一個80多集的動畫片拍攝成2個小時的電影,只能用一條線索進行串聯,但同時又要交代清楚眾多人物的來歷與傳記,本身來說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于是編劇把人物關系做了一定的修改,讓敵我陣營雙方的人物之間產生先天的糾葛,繼而在閃回中凸顯出他們之間的矛盾,讓爭奪導彈的這條主線不至于變得乏味,中間派生出來的這些小片段又很好地讓故事整體變得更為豐滿,達到了一舉兩得的出色效果。
我在前面一篇《特種部隊》的前瞻中所有的假設大多都基于該片與《變形金剛》有著相同的水準,從目前看來《特種部隊》的水準較之《變形金剛》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少這2個小時的打斗不會像《變形金剛2》那樣越到后面越讓人感到渾身乏力,火爆的場面刺激得恰當好處,故事性也比《變形金剛2》來得強。可以說《特種部隊》很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故事,講了一群人的前世今生,講清楚了眼鏡蛇崛起的全過程。在全片結尾的時候又精致地為續集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而遠非《變形金剛》中擎天柱秒殺敵人后招牌式的雙手叉腰大說自由語錄。
值得一提的是,《特種部隊》是一部很有潛力做成3D電影的作品,尤其是影片中的海底鏡頭,這部分鏡頭可以被當作模仿《星球大戰》的嫌疑,但是卻經營得十分出色,相信每一個影迷看過后都會對他記憶深刻。而至于那些先進的武器造型,大多都與原著的設計如出一轍,把觀眾帶回了童年的美好記憶,畢竟大多數80后可能已經不記得《特種部隊》的動畫片具體講了些啥,但是卻肯定都會對這些武器有著一定的記憶。
盡管好萊塢又一次地用高分貝與極具視覺沖擊的炫酷特技來刺激觀眾的腎上腺素,可是觀眾的口味依舊是好這一口,其實說到底,看商業性的娛樂片,就是走進影院坐等火爆場面來肆虐自己,而目的就是一個——為了放松,為了讓腎上腺素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