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習語譯法 廣義的習語(或稱“熟語”)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以及部分粗俗語及俚語等。習語是語言中最生動形象、凝練多姿的部分,集中體現了民族文化積淀,因此,為了再現原文的民族特色、語言風采,能直譯移植的,當盡量直譯;同時,習語又是語言中最富變化而又約定俗成的部分,因此切忌一般對待,而須調動一切手段,務使意求其準,譯盡其妙。這兩方面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結合,形成了習語譯法上的靈活多變、紛繁有致。主要方法不外乎直譯、套擇、意譯三種,但詳分細剖,卻至少有以下14種情況:一、 直譯法: 在不違背譯語規范、易于理解且使譯文生色時,即可直譯,保留原語比喻、形象和民族、人文色彩,以利再現原文風格。如英譯漢的:“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一“血濃于水”;漢譯英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The monk may run away ,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二、套譯法: (參見相應詞目)。三、 意譯法 。舍棄原語形象、比喻,抓住內容、喻義,結合上下文靈話傳達原意。如漢語中的歇后語,就多用此法處理。(參見“典故譯法”、“形象詞語譯法”兩條目中意譯部分)四、直譯意譯結合法。(參見相應詞目)。五、應用習語臨時變體法。利用習語的臨時變體(原習語字面經增、減、改、仿等處理的變化形式)移作譯語,亦可取得習語套譯的效果。如以變體對正格的漢英譯例,以英語諺語“ no gains without pain” 的減字變體,譯“守株待兔”,而成“ to wait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再如以變體對變體的英漢譯例:“ I only know what we see from our worm''s-eye view(‘bird''s eye view'' 的變體)”——“我所知道的只是我們,毛(蟲)觀天''(‘坐井觀天''的變體)所得的一點情況”。 六、“刪詞一擴詞”法 。對含義重復部分刪去不譯,以使行文干凈利落,此法常用于漢外翻譯中;而當外漢翻譯時(則出于對仗(排比等修辭考慮,常取擴詞法。前者如:“銅墻鐵壁”—“ wall of bronze ”,后者如:“ catch at shadows”——“捕風捉影”。七、添詞顯意法。根據原語內涵,增補必需的詞語以便于讀者理解。如:“修橋補路,你盡派人家官工,這叫借香獻佛!”——“••• That was 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ur 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 .”。八、博喻、混喻取舍法。 (參見相應詞目)。 九、還原法。 將原由譯入語引入譯出語的習語仍還原為原語形式。如漢譯英的:“王牌”——“ trump card ”,“玩火自焚”——“ Whoever plays with fire perishes ”;英譯漢的:“ running dog ”——“走狗”, “ 1ose face ”——“丟臉”。 十、注釋法。 (參見“典故譯法”詞目之五)。十一、修辭法。 采用節奏、音韻、對比等修辭手法,重現原語修辭特點,使譯語瑯瑯上口、易懂易記。如英譯漢,‘“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漢譯英:“嘴上沒毛,說話不牢”—“ Downy lips make,thoughtless slips ”。 十二、仿古法。 無礙理解時,不妨再現原語的古語氣息。如英譯漢:“ Man propose , god disposes ”——“謀事在人,成事在神”;漢譯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Do not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be done by ”。 十三、粗俗語處理法 (參見相應詞目)。 十四、追溯原語,引申處理。 追溯所據原習語整體喻意,結合上下文,引申得出確解。如英諺有“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為出),故“You can cut your coat a lit longer in the future —— I''rn setting ten thousand pounds a year on you at once ”,即應引申譯為:“你將來的生活可以稍為寬打寬用一些了 …… ”
(彭嵋森 見《中國翻譯詞典 . 》)
套譯法 套譯法,亦稱“套用”、“借用”或“借譯”。譯習語時,如譯入語的同義習語在內容、形式、修辭色彩上和譯出語習語大體符合,有些且形象、比喻相同或相似,則可以考慮直接套用,以收發揮譯文優勢之效。如:“ 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to burn one''s boats ”——“破釜沉舟”,“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at sixes and sevens ”——“亂七八糟”,“ Nothing comes wrong to a hungry man ”——“饑不擇食”,等等。 但是, 套譯時必須力戒一味“歸化”,避免將譯語中特有的地理、歷史、人文、生活習俗等文化民族色彩強加于原文信息組成中,以至與原作的上下文及總體氛圍格格不入。如,不宜于將英語作品中的習語“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或: Love is blind. 等)譯為“漢化”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宜于將漢語作品中的“多此一舉”譯為“英國化”的“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當然在不便恪守或不必拘泥于原文具體形象時,則借用譯入語中色彩淡化或非形象性直譯習語也是可取的,如上二例中,前一英語習語和后一漢語習語,就都可以相應“套譯”習語,而與原作上下文及總體文化、民族氛圍取得協調。
(彭嵋森 見《中國翻譯詞典 . 》)
粗俗語處理法 粗俗語(vulgarism)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極端尖刻、粗魯、帶有侮辱性的詞語,尤其是一些罵人話,通常極為粗俗。對于此類粗俗語,一般應借用同義習語,獲取意譯法。常用罵人話的特點是在使用中早已失去其字面原有的含義,因此在翻譯時完全沒有必要去按字面直譯以恢復其原始意義。如中國人最普通的罵人語“他媽的”,譯成英語時可借用同義罵人語“ Go to hell ”、“ What the hell ”、“ What on earth ”、“ Damn it ”,或“ Blast it ”等,都表現了一種憤激、生氣、不快的情緒,逐詞直譯法反而不倫不類,不知所云。漢英語的許多一般俗語習語中也常有“屁”、“屎”、“尿”、“屌”、“屄”、“肏”——“ fart ”、“ *** ”、“ piss ”、“ cock ”、“ cunt ”、“ *** ”等粗俗語出現。外漢互譯時一般亦應設法回避,理由也是因為現在那些俗語習語的整個意義已遠非每個單詞意義的相加,而事實上許多粗俗語也根本無法逐字直譯,只能意譯,舍貌取神。如《紅樓夢》第九回中寶玉的得力小廝茗煙一把揪住金榮所說的那段話:“我們肏屁股不肏屁股,管你既把相干,橫豎沒肏你爹去罷了!你是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老爺!”我國老翻譯家楊憲益就譯為:“ what we do is no business of yours,… ”語言干凈,而語氣的咄咄逼人,并不下于原文。但有時為了充分表達原作用語的潑辣、粗野及性格化,也不得不從譯語中選取相對應的粗話來表達。如漢語中的罵人語“放屁”,決不可形式主義地譯為“ pass your wind”,而應視人物的身份、性格,說話時的內容、對象、場合、情景,靈活處理譯語,可譯為聽來不怎么刺耳的“ Don''t talk rubbish ”、“ Don''t talk such rot ”、“ What nonsense ”、“ what rot ”、“ bosh ”等,也可譯為氣勢洶洶、粗野逼人的“ Curse you ”及“ your farting fool ”等。毛澤東 1975 年曾怒斥過江青在大寨的一次別有用心的講話是“放屁,文不對題”, 被譯作“ Shit! Wide of the mark ”,以粗話對粗話,潑辣鄙夷,神態活現。而毛澤東詞中的“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則譯作:“ Stop your windy nonsense!…”正顏厲色,而又意態軒昂,文貴適體,堪稱佳譯。
(彭嵋森 見《中國翻譯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