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
(張培基等1983)
我國早期典籍《周禮•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謂通言語之官)這一名目,唐朝賈公彥所作的《義疏》里提到“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這條注疏,關于翻譯的定義,足以給人不少啟發。用現代文藝理論和語言理論,也許可以詮釋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換易成另一種語言文字,而并不變更所蘊含的意義,——或用近年流行的術語說,并不變更所傳遞的信息,——以達到彼此溝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羅新璋1984)
關于翻譯
何謂翻譯?關于翻譯的定義很多。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根據《劍橋語言百科全書》,“翻譯”這個中性術語是指將一種語言(“原語”)里的詞句的意思轉變為另一種語言(“目的語”)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論其手段是說話、寫字還是做手勢。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奈達論翻譯》,1984)有人把翻譯看作是一門科學 (science),因為它有自身的規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門藝術 (art),因為它是譯者對原文再創造的過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門手藝(craft), 因為原語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當的目的語再現。在自動化數據處理中,翻譯又被定義為:“將計算機信息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或將字符從一種表示轉換成另一種表示。”(《現代科學技術詞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0)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是,在經濟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譯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譯是國際間理解的鑰匙,據說西歐的文明歸功于翻譯者(據L•G•凱里 1979)。季羨林教授也說,翻譯是永葆中華文明青春的萬應靈藥。前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凌青先生說,從中國來講,沒有翻譯工作,就沒有中國***和中國近代的革命運動,就沒有中國成功的對外開放和四個現代化;從世界范圍來講,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和平,就沒有各種國際交往,就沒有一個共同繁榮的美好世界的未來。 中國加入WTO后,翻譯的重要作用就更是不可忽視。經濟競爭是在交際中進行,而沒有翻譯在場,交際就很難進行,交際不成,生意就做不成。因此,翻譯的作用,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
關于翻譯的種類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劃分:
(1)從原語和目的語的角度來看,翻譯可分為本族語譯為外語,外語譯為本族語兩大類。
(2)從翻譯的手段來看,可分為口譯、筆譯、手勢翻譯和機器翻譯。
(3)從翻譯的內容來看,可分為文學翻譯、政治翻譯、科技翻譯和應用文翻譯等。
(4)按其處理方式來分,又有全譯、摘譯和編譯等。
不同種類的翻譯,有不同的要求。
總之,翻譯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翻譯教學也不能等同于外語教學,它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學。既要學習理論知識又要重視實踐。沒有足夠的翻譯實踐,學理論如隔靴搔癢,而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指導,翻譯實踐的水平也難以提高。翻譯課的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光靠課堂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學生應該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翻譯實踐才行。
相關鏈接
譯者其實是不寫論文的學者,沒有創作的作家。也就是說,譯者必定相當飽學,也必定擅于運用語文,并且不止一種,而是兩種以上:其一他要盡窺其妙;其二他要能運用自如。造就一位譯者,實非易事,所以譯者雖然滿街走,真正夠格的譯家并不多。
(余光中:1994)
大學教師申請升等,規定不得提交翻譯。這規定當然有理,可是千萬教師里,對本行真有創見的人并不多,結果所提交論文往往東抄西襲,或改頭換面,有移植器官,對作者和審查者真是一大浪費。其實踏踏實實的翻譯遠勝于拼拼湊湊的創作。如果玄奘、鳩摩羅什、圣吉洛姆、馬丁•路德等譯家來求教授之職,我會毫不考慮地優先錄用,而把可疑的二流學者壓在后面。
(余光中:1985)
翻譯家的責任非常重要,無論在哪一國的文學史上,沒有不受別國文學影響的痕跡。而負這種介紹責任的,卻是翻譯家。
(鄭振鐸:1920)
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在《翻譯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指出,一個稱職的翻譯工作者應具備五個方面的條件:
1. 必須熟悉原語。僅能理解原文信息的大意或能查字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吃透語義的微細區別、詞語的情感含義以及決定文章風味情調的各種文體特色。
2. 譯者必須精通譯入語。這一點比第一點更為重要。在翻譯中,譯者對原文信息可以通過查閱字典、注釋和專業文獻加以理解,而對于是否精通譯入語的問題卻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翻譯中最常見而且最嚴重的錯誤,主要是因為不精通譯入語而造成的。
3. 精通一門語言同具備專業知識并不是一碼事。例如譯者也許精通某種語言,而對核物理或化學卻一竅不通。要翻譯這些學科的技術資料,單憑一般的語言知識是不夠的。也就是說,翻譯者不僅要掌握原語和譯入語,還必須充分了解所譯題材。
4. 譯者必須具備“移情”本領,即能體會原作者的意圖。此外,譯者還必須具備一些與原作者類似的文化背景;如果不具備,就應盡快地彌補這一缺陷。
5. 必須具備語言表達的才華和豐富的文學想象力。
(摘自許建中:《工商企業翻譯實務》p.19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