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walking through an exhibition of this sort will not be oppressed, I take it, by his own or other people's hilarity.
誤譯:
我認為,一個腦筋會轉彎的人走過這種展覽時不會因為自己或別人的高興而感到壓抑。
正譯:
我認為,有修養的人在參觀這種展覽會時,不但不會嫌別人喜形于色,自己也會受到感染而興致勃勃。
翻譯加油站:
原譯有一個地方處理得很出彩,即正確理解了 I take it的意思,譯為“我認為”,并根據漢語的習慣將其移到句子最前面。但是句子的其他部分譯得不如人意。首先,“腦筋會轉彎”的意思不明確。原文中的reflective—詞的基本意思是“反射的”,這里恐怕是說能對客觀或外部情況做出正確的反應,a man with a reflective mind應該是說這個人“善于做出反應/應對”,簡單說也就是“有頭腦/有思想的人”,甚至“有修養的人”。
那么這和后面的be oppressed又怎么聯系起來呢?在通常情況下,be oppressed是“感到壓抑”的意思,可是“因為自己或別人的高興而感到壓抑”卻不符合邏輯,尤其是自己不可能又高興又壓抑。其實,be/feel oppressed不一定是“感到壓抑”,也可以指 unhappy,worried,或 uncomfortable,即可以是“不高興”、“擔心”、“不自在”等。我們來看一下根據原文上下文的內容選擇哪一個說法比較好。參觀展覽會的時候,人們感到hilarious,意為表現得“興高釆烈”,“興致勃勃”。一個平時很嚴肅、不茍言笑的人,在某些場合看到別人興致勃勃也許會覺得不合適,例如看到有人在博物館或展覽會一類應該保持安靜的場合嬉笑或大聲喧嘩,此人會皺眉頭,甚至會瞪他們一眼,以眼色作出批評。有人會問:“好吧,就算他對別人這種表現寬宏大量,不去計較(not feel oppressed),那么,對待his own hilarity怎么理解,難道對自己的興致勃勃也寬宏大量?”其實也可以這么理解,不過his own hilarity與other people's hilarity并不并列,從次序上說,甚至應該排在其后,可以這樣理解:本來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喜形于色,不應也表現得興高釆烈,甚至嬉笑起來,因為這樣做不妥,可是別人都那么興高釆烈,又是這么一個不同尋常的展覽會,他不但沒有覺得不高興,反而自己也受到感染,高興了起來,這才稱得上是 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而不是 a man with a single mind.
建議全句譯為:我認為,有修養的人在參觀這種展覽會時,不但不會嫌別人喜形于色,自己也會受到感染而興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