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I held out my hand. She didn’t take it.) So I converted the movement into a nonchalant brush of the hair.
誤譯:
(我伸出手去。她沒有接。)于是我把這個動作轉換成冷淡的刷頭發。
正譯:
我伸出手去想同她握手,可是他根本視而不見,沒有理會。于是我只好裝作不經意地抬手梳理一下頭發
翻譯加油站:
原譯可謂讓人不忍卒讀,而目前出版的翻譯作品中真有不少這樣的譯句。究其原因,是譯者對原文這類看似拿腔拿調的句子不熟悉,照字面硬譯。英語文學作品中常常出現這種句子,用的詞很大(如本句中的convert、movement和nonchalant等),說的卻是很普通的動作。要理解這一句的意思,其前文(即括號的內容)很重要,可惜原譯者大概受了后面“大詞”的影響也沒有理解對。這個人伸出手去想同對方握手(I held out my hand),可是對方根本視而不見,沒有理會(she didn’t take it),即表示不屑與之握手,而不是沒有接遞給她的什么東西。其實,這個I是自討沒趣,這當然很尷尬,只好設法給自己找臺階下,干脆把伸出去的手往上抬,做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假裝用手梳理頭發。這就是原文converted the movement的意思。全句可譯為:我伸出手去。 她卻沒有伸手/回應。我只好裝作不經意地抬手梳理一下頭發。
注意,英語nonchalant brush of the hair是一個名詞短語,這再次體現了英語多用靜態的特點,譯成漢語時最好用動詞表達其包含的動作概念。此外,從語法上分析,nonchalant形容brush,可是從意思上看是形容I的心理的,是一種“移就修飾”。這是英語里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如:
I was with a melting eye that I gazed at her.我注視著她,心里早就軟了。(這里的melting實際上也是形容I的心態的。)
He raised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a warning eyebrow.他抬了抬眉毛的右下角,表示警告。(這里warning當然是形容he的神情的。)
有趣的是,一篇文學作品里這樣描寫和本文討論的類似的情況,一位男士伸出手去想同一位貴婦人握手,結果碰了釘子。于是作品里寫道:…so he reached his hand down to brush off some non-existant dust on the trouser leg.(于是他的手干脆往下探,做了個撣掉褲腿上的塵土的動作,其實褲腿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