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however deeply buried, there may be, if provoked, a killer in everyone.
誤譯:
這篇文章提出說,不管埋有多深,如果受到刺激,每個人里面都有個殺手。
正譯1:
該文提出說,所有人在被激怒的情況下都會起殺心,不管這種念頭埋得有多深。
正譯2:
該文提出說,所有人內心深處都有殺人的念頭,一旦被激怒,(這個念頭)就會萌生出來。
翻譯加油站:
誤譯基本是直譯,連詞序都沒有改動,可是意思沒有說清楚。這里有兩點可以提出來討論。
第一,原句中的killer真的指某個具體的"殺手"嗎?相對而言,英語的抽象程度比較高,不僅有大量的抽象名詞,有時表示具體事物或概念的具體名詞也可表示抽象的概念。“(每個)人里面有殺手”不符合漢語的思維方式,除了比喻外,漢語里很少有這種用法,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所有的)人內心都會有殺人的欲望/念頭”。
第二,由于英語句子脈絡清楚,狀語在句中的位置比較自由;而漢語中除了修飾全句的狀語可放在句首外,修飾某個動詞、形容詞或副詞的狀語一般放在某所修飾的詞語前,構成一種偏正結構。而短語狀語和小句狀語略有不同:時間狀語、地點狀語、原因狀語、條件狀語、讓步狀語等一般放在前面,結果狀語則放在后面;而英語可以調整語序,把含有最重要信息的分放在句首。
原句that從句中有兩個狀語:第一個if provoked是條件狀語,應該放在前面:“(所有的)人在被激怒的情況下(都會……)”,誤譯將provoked譯作“剌激”不確切,其實原句是講人在什么具體條件或情況下會起殺人之心;第二個however deeply buried是讓步狀語,按理說也可以放在該從句的前部,但是這個狀語涉及到的邏輯主語不是"(每個)人",而是"殺人之心",如果安置在邏輯主語之前會使人不知所云,故需要調整到主語之后:"不管/無論這種想法埋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