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There is a wholeness about the person who has come to terms with his limitations, who has been brave enough to let go of his unrealistic dreams and not feel like a failure for doing so.
誤譯:
一個人的完整性在于知道一個人如何去面對他的缺陷,如何勇敢地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又不以此為缺憾。
正譯:
一個人如果能面對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勇于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理想中不切實際的部分,這就有點近乎(于)完人了。
翻譯加油站:
首先來探討一下"一個人的"wholeness是什么意思。誤譯將其譯成“完整性”盡管有點生硬,但不無一定的道理,因為漢語里有“完人”、“全人”的說法。但是漢語里有一句話“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大概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有此看法,所以原句說there is a wholeness about the person,而沒有說 he is a whole man/person, 在本來不可數的抽象名詞wholeness前加了個不定冠詞a表達一種“近乎完美”的意思,所以,原文的確切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做到后面所說的幾點就可以說近乎完人了。(誤譯中第二個“一個人”顯然是沒有必要的重復,應該刪去)
那么,要做到哪幾點呢?
第一是 come to terms with his limitations。任何人都不可能是萬能的,這就是limitations,但是將limitations譯成“缺陷”不確切,come to terms (with...)原來的意思是“(與……)達成協議/和解”或“只好接受(某個困難或不愉快的事情)”,也就是“能想得開”,誤譯譯為“面對”可取,可以表達原來的意思。
第二是 be brave enough to let go one's unrealistic dreams。這里首先要說一下,與漢語的“夢”相比英語的dream常指“理想”。英語諺語說 Lif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dream中的dream 就更多地指“理想”。所以英語可以說unrealistic dreams, 漢語不會說“不切實際的夢”,因為夢總是虛幻的。誤譯“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有畫蛇添足之嫌,因為幻想總是不切實際的。至于誤譯將 (be) brave enough譯成修飾“放棄”的方式狀語“勇敢地”是一個瑕疵,應該是有“足夠的勇氣”,或簡譯為“勇于”整個分句可譯為“勇于放棄/拋棄幻想”。
最后的not feel like a failure誤譯為“不以此為缺憾”也可商榷。failure可以指“失敗”,也可以指“失敗者”,所以原文的意思是“不要覺得自己失敗了/是個失敗者”;將for doing so譯作“以此”指代不夠明確,還不如譯為“因此(而)”。
由于主句說的是結果,而兩個關系從句說的是條件,翻譯時全句的語序也可調整一下,這樣還可省去“以此”、“因此”之類的連接成分,符合漢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