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誤譯:
這一片寂靜在她耳朵里并非是消極的無聲無息,而仿佛是一種積極的存在。
正譯:
她覺得這/此時的寂靜并非是單純的無聲無息,而是一種能感覺到的實實在在的感受。
翻譯加油站:
原句出自《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可以說這是一句很有文學氣的句子,用了好幾個抽象名詞,體現了英語的特點。誤譯應該說譯得相當不錯,有一定水平,尤其是對原文中的幾個抽象名詞做了適當的處理,如soundlessness—詞從反面著眼譯為"寂靜",比譯做"沒有聲音"或"無聲"要好得多,不但因為這樣譯好安排句子,還因為“寂靜”是可以感受到的,而否定的主謂結構“沒有聲音/無聲”很難被感受到。
另外,如果不考慮全句的邏輯關系和前后對應,將后面的positive entity譯做“積極的存在”也能通得過(要比譯為"積極的實體"通順多了),因為“存在”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誤譯將原文中的positive entity和negation of noise分別譯做“消極的無聲無息”和“積極的存在”,表示了一種對比。negation of noise字面意思是"聲音的否定",因為原文所在的那一段上下文說的是屋子里人的情況,soundlessness和negation of noise是指屋里沒有人有任何動靜,故而誤譯用了“無聲無息”,一般而言,自然界很少用“無聲無息”形容。但是從全句考慮,很難想象出"無聲無息"是一種什么"存在"還不如干脆虛化轉譯為"(是)一種感受",或者譯為“(她能)感覺到”。
此外,誤譯將原文謂語impressed her具體化轉譯為“在她耳朵里”,這就有點問題了,因為“在她耳朵里……是一種積極的存在”的行文很勉強。還不如保留impressed的原來意思,譯為“這種寂靜使她覺得/對她而言/在她看來是……”或者換個角度譯為 “她覺得這種寂靜是……”。后面的mere—詞則可轉譯為“純粹的/單純的/僅僅是”等詞語。這樣全句就可以翻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