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循序漸進的訓練步驟
4.1 公共演講訓練
朗讀訓練——力求聲音宏亮、吐字清晰、不吞音,不添加個人對文本的情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練習在公眾面前以兩種工作語言進行朗讀和演講,培養過硬的心理素質以適應實際工作環境并調整怯場心理,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盡量避免口頭禪。根據口譯客戶反饋,口譯表達就像是譯員給聽眾的第一印象,表達不暢會給口譯質量大打折扣;相反,流暢清晰的表達給譯語增色不少,更為斷句后靈活表達奠定基礎。
4.2 閱讀與分析
通過大量泛讀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文章,擴大詞匯量,提高閱讀速度,快速抓住大意,也起到拓寬知識面的作用。
練習分析文本的內容,迅速挑出主語和謂語動詞,快速確定核心意思,特別注意邏輯詞,練習預測下一句的大概意義發展趨勢。
例(1) HEATHROW, London’s main airport, is normally thronged with cross people in queues at this time of year. But on Thursday August 10th the lines became serpentine and the people in them more anxious than querulous as news spread that the police and security services had been working overnight to interrupt a plot to blow up a dozen planes bound for America.6
主語:HEATHROW ;謂語動詞:thronged;邏輯轉折詞 :But,預測出下面的句子中有與throng相反的意思。
4.3 抓大意
任何形式的翻譯都是基于意義的傳遞。抓大意指的是在閱讀或聽辯時能夠迅速理解句子或話語的意義,而不是拘泥于組成句子的單個字/詞的字面意思。句子是由很多“意義單位”(meaning group or sense group)組成的。英語的每一個句子結構都有一個至若干個“意義單位”,由各種語法或非語法銜接手段聯結組成句子結構,注重形合。
例(2) To drive just a mile from the shore where a tsunami came roaring in a week ago is to feel the calm apart from the storm.
習慣于語法思維的學生按照這句話的語法結構翻譯:
你只要駕車到一周前海嘯咆哮而過的海灘周圍一英里的地方(喘氣),你會感受到風暴過后的一片死寂。
這恰恰反映了學生受源語形式束縛的頑疾,不能做到“脫離語言外殼(deverbalization)”。(Seleskovitch,1978;劉和平,2001)因此要加大練習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口譯“譯意不譯字”的實質,提高對源語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譯語表達能力。
學會抓大意更有助于斷句,找出每一節(segment)的意義單位以及意義單位在譯語中的銜接手段,還可以簡化句子結構,將復雜的句子結構化繁為簡。形成新的思維習慣后,學生聽到復雜的句子結構,自然會從意義結構上著手理解、翻譯,從而擺脫原語表層結構的束縛。上述例句可以順譯為:
駕車到海灘邊一英里的地方,這里一周前曾經遭受海嘯肆虐,你會感受到風暴過后一片死寂。(更符合漢語多小句表達的習慣)
在掌握抓大意的要領后,才能進一步訓練斷句基礎上的順句驅動。(張維為,1999)任何翻譯中對句子/話語的切分是基于理解而不是純粹的感知。對話語的感知是序列詞匯,但是譯員不可能在感知到第一個詞時就開口翻譯。下面的誤譯就是機械地斷句而沒有抓大意的結果。
例(3) On a farm, children help with the pigs or chicken.
誤譯:在農場上,孩子們幫助豬或雞。
正譯:在農場里,孩子們幫著喂豬喂雞。
例(4)Like many other fishermen, Mr. Lasanthe has known only the sea.
誤譯 :像其他漁民一樣,Lasanthe先生靠海吃海只知道海。
正譯 :像其他漁民一樣,Lasanthe先生靠海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