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視譯的特點分析
視閱口譯是看著稿子做口頭翻譯,介于筆譯和口譯之間,或者說是口譯和筆譯的混合體。初學口譯者傾向于認為能看著稿子翻譯肯定會解決自己可能聽不懂原語的問題了(初學者的問題在于兩種工作語言的水平還不夠,因此英譯漢時怕自己聽不懂 ;漢譯英時怕別人聽不懂自己)。但是視閱口譯融閱讀理解、斷句、記憶、口頭表達等多項技能于一體,要合理分配閱讀和口譯的精力其實并不簡單。筆者在上海的職業譯員中做的一個調查表明,譯員們最希望為有公共演講經驗的發言者的即興發言做同傳,因為譯員很容易跟著發言者的思維快速抓住想要表達的意思 ;譯員們最不愿意做的就是無準備的視閱口譯,因為沒有了語音的提示,眼前的文字其實成了一種桎梏,給斷句帶來極大的干擾。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先簡要介紹一下視譯與筆譯、交傳、帶稿同傳和無稿同傳之間的差別。
視閱口譯與筆譯的最大相同點在于輸入的渠道相同,都是文本。區別在于筆譯不太受時間的限制,筆譯員可以反復推敲文本,甚至借助工具書或請求別人的幫助來解決一些難點。
而視譯時要求譯員一氣呵成、流暢、易懂、不回溯。步調均勻平穩也是視譯的重要標準,突然開始、戛然而止、欲言又止和碰到難點的時候長時間沉默不語都會給聽眾不悅的感覺。最理想的是譯員視譯時就像在念譯文稿一樣4。
視閱口譯和其它形式的口譯的區別首先在于輸入渠道的不同 :視閱口譯輸入的是視覺詞語而口譯輸入的是口頭詞語。Seleskovitch和Lederer(1989)認為,口頭語言便于快速理解,轉瞬即逝的口語使譯員更容易抓住意思(meaning)而拋開具體的字眼(words)。視聽口譯比視閱口譯多了一項聽的要求,甚至比不帶稿同傳也多出一項閱讀任務。如果發言人照著文稿一字不差地演講時,手上的文稿確實能幫上很大的忙,譯員在發言人口音重,讀破句,或者念得飛快的時候都能鎮定自若,同時口語中的語調和停頓都能幫助譯員輕松斷句,順利完成任務。然而做視聽口譯(帶稿同傳)的時候,一旦發言人跳開文稿自由發揮,手頭的稿子就會變成累贅。沒有經驗的譯員會因為突然在文稿里找不到對應耳朵里聽到的內容而驚惶失措,造成錯譯或大量漏譯;或者硬著頭皮按照文本繼續視閱口譯,最終被監聽者指責譯得風馬牛不相及,后果不堪設想。關于交傳和同傳的差異已有很多文章詳細討論過,在此恕不贅述。
3. 工作原理及所需技能
視閱口譯最大的特點在于“邊讀邊譯”、一心兩用(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其實生活中就有一些“注意力分配”的例子,如邊織毛衣邊聊天、邊聽電話邊看電視等等。
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經過六個月的分配性注意的強化訓練,有些人可以習得同時進行交叉的、并行的或獨立的任務。(Spelke et al.,1976)巴黎釋義派理論(Seleskovitch,1978)也體現了這一精神。視閱口譯中輸入的是視覺信息而產出的是語音信息,因此不容易相互干擾,適于初學者練習。
而要能做到邊讀邊譯,就需要把一個句子切分成小段,對先閱讀到的部分進行立即翻譯,同時迅速轉向下一個視幅(eye span)所及的部分,同時要關注譯語的連貫性(coherence)和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這就是斷句和靈活整合,這些技能可以通過反復訓練得到強化,同時增強對語篇的分析能力和口譯表達能力。
筆者綜上所述,并根據個人在口譯實踐和教學的經驗以及其他學者(如Gardenia C. Hung5)的論述總結出了視譯中幾個主要技能和素質如下:
1) 公共演講(public speaking)
2) 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3) 準確抓大意(accuracy in main idea/meaning)
4) 斷句(segmentation)
5) 詮釋和靈活表達(paraphrasing and flexibility in delivery/text organization)
影響視譯表現的因素有閱讀速度、對話題的熟悉程度、對意義單位處理方法的敏感程度和預測的能力等等。所以如果能在培訓中闡明視閱口譯的原理,并讓學生對特定的處理方法爛熟于胸,即“敏感化(sensitization)”,就能提高培訓的績效。基于前人的研究和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擬推出以下視閱口譯的訓練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