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詞是英文文法的是非之地,多少糾紛,都是動詞惹出來的。英文時態的變化,比起其它歐洲語文來,畢竟單純得多。若是西班牙文,一個動詞就會變出七十八種時態。中文的名詞不分單復與陰陽,動詞也不變時態,不知省了多少麻煩。(阿房宮賦) 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就這么一個「哀」字,若用西文來說,真不知要玩出多少花樣來。
中文本無時態變化,所以在這方面幸而免于西化。中國文化這么精妙,中文當然不會拙于分別時間之先后。散文里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議論未定,而兵已渡河。」詩里說:「已涼天氣未寒時」。這里面的時態夠清楚的了。蘇軾的七絕:「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里面的時序,有已逝,有將逝,更有正在發生,區別得準確而精細。
中文的動詞既然不便西化,一般人最多也只能寫出「我們將要開始比賽了」之類的句子,問題并不嚴重。動詞西化的危機另有兩端:一是單純動詞分解為「弱動詞+抽象名詞」的復合動詞,前文已經說過。不說「一架客機失事,死了九十八人」,卻說「一架客機失事,造成九十八人死亡」,實在是迂回作態。另一端是采用被動詞語氣。凡是及物動詞,莫不發于施者而及于受者。所以用及物動詞敘述一件事,不出下列三種方式:
(一)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二) 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了。
(三) 新大陸被發現了。
第一句施者做主詞,乃主動語氣。第二句受者做主詞,乃被動語氣。第三句仍是受者做主詞,仍是被動,卻不見施者。這三種句子在英文里都很普遍,但在中文里卻以第一種最常見,第二、第三種就少得多。第三種在中文里常變成主動語氣,例如「糖都吃光了」,「戲看完了」,「稿寫了一半」,「錢已經用了」。
目前西化的趨勢,是在原來可以用主動語氣的場合改用被動語氣。請看下列的例句
(一) 我不會被你這句話嚇倒。
(二) 他被懷疑偷東西。
(三) 他這意見不被人們接受。
(四) 他被升為營長。
(五) 他不被準許入學。
這些話都失之生硬,違反了中文的生態。其實,我們盡可還原為主動語氣如下:
(一) 你這句話嚇不倒我。
(二) 他有偷東西的嫌疑。
(三) 他這意見大家都不接受。
(四) 他升為營長。
(五) 他未獲準入學。
同樣,「他被選為議長」不如「他當選為議長」。「他被指出許多錯誤」也不如「有人指出他許多錯誤」。「他常被詢及該案的真相」也不如「常有人問起他該案的真相」。
目前中文的被動語氣有兩個毛病。一個是用生硬的被動語氣來取代自然的主動語氣。另一個是千篇一律只會用「被」字,似乎因為它發音近于英文的 by,卻不解從「受難」到「遇害」,從「挨打」到「遭殃」,從「輕人指點」到「為世所重」,可用的字還有許多,不必套一個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