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The Master said, "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 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③,可謂孝矣。”
【今譯】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他兒子的志向;父親去世了,要觀察他兒子的行為;三年之內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準則,可以說是孝順了。”
【注釋】
①在:在世,活著。其:指兒子。②沒(mò):死亡。行(xìng):行為,做事。③三年:照國家規定,父親死后,兒子要守孝三年。道:道路,規矩。此處應指其父值得繼承發揚的東西。
【評點】
本章孔子仍論述孝道。父在世,兒不能主事,旁人只能觀察兒子的意愿和志向所在。父去世后,兒子可自主行事,這時旁人可以考察兒子的品行。守喪三年里,兒子仍然繼承和保持父親的遺愿并發揚光大而青勝于蘭,提孔子倡導孝順的本意,也是儒家了倫理觀的反映。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句話是本章的重點。對這句話要作具體分析。如果父親的思想、行為正確的,那么自然可以繼續奉行;如果父親的思想、行為是錯誤的,那不但要改,而且非改不可。不能說“三年無改”,應該是“朝死夕改”。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思想、行為也要適合時代的需要。父之道,是父親的那個時代的生活原則,形勢變了,這個原則也不能不變。所以“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觀點,只能對國家,對人民是否有利來考察,才能決定其改與不改 。
v. 改變,更改,閹割,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