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Zi Qin asked Zi Gong, saying, "When our master comes to any country, he does not fail to learn all about its government. Does he ask his information? or is it given to him?" Zi Gong said, "Our master is benign, upright, courteous, temperate, and complaisant and thus he gets his information. The master's mode of asking information! - is it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men?"
【原文】
子禽問于子貢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令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今譯】
陳子禽問子貢道:“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候國,一定會聽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問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美德表現來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同吧!”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kāng)?字子禽。孔子的弟子。一說不是。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1歲。②夫子:古代對做過大夫的人敬的稱,后代泛指老師。邦:諸候國。③抑:連詞,表示選擇,“還是……”。與之:給他。最后的“與”,同“歟”,語氣詞。④其諸:副詞,表示“大概,恐怕”等不肯定語氣。
【評點】
本章寫孔子的風度,性格和道德修養。重點是溫、良、恭、儉、讓。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總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這并非是他為了個人“求功名”,而是他治國平天下思想的自然流露。了解國家的政事,別人只是靠打聽得知的,而孔子因具有溫、良、恭、儉、讓的五種美德,也具備治國的能力,因此,他要了解某國政事的原委得失就只靠他的高深素養,去觀察、分析、判斷,這正是孔子有別于別人的地方。
“溫、良、恭、儉、讓”集中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大成,孔子具有這樣高深的修養并懷有救世救人的大志,以溫、良、恭、儉、讓的態度對待人、尊重人,人們自然也就尊重你,信任你,愿意將內心展示你。
adj. 仁慈的,溫和的,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