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而篇(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The Master said,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and his learning will not be solid. Hold faithfulness and sincerity as first principles. 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 When you have faults, do not fear to abandon them."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①,學則不固②。主忠信③;無友不如已者④;過則勿憚改⑤。”
【今譯】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做莊重的樣子,也難保持下去。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怕改正。”
【注釋】
①重:莊重。威:威嚴。
②固:鞏固、牢固。
③主:以……為主。這里有親近之意。
④無:同“毋”,不要。友:作動詞用,交朋友。
⑤過:過失,錯誤。憚(dàn):怕。
【評點】
本章中心是講君子要自重。全章分兩半:前章從反面講不自重之害,后章講自重之道,具體條件有三:一、主忠信;二是無友不如已者;三是過則勿憚改。
君子的自我修養,首先要自尊。“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莊重,即自尊,自重。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維護自己尊嚴的一種道德感情。沒有這種自尊的道德感情,只是裝模作樣,是難以取得真正威信的。怎樣才能做到莊重?
首先是忠誠信用。對人對事要以忠信為主,誠實無偽,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敬重。其次要慎重交友。“無友不如已者”,照字面講,不交結不如自己的朋友。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辦到的。人與人相交,不能只與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如果大家都要找比自己好的人做朋友,那么,又有誰愿意來做自己的朋友呢?不交“不仁之人(惡人)”為友,恐怕符合孔子的原意。朋友之間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改之。
最后,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孔子認為,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實際上是對于真理的追求問題。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否則,就不用“學而時習”了。對待缺點、錯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過則勿憚改。”
孔子理念中的君子人格是崇高道德理想境界。其德育導向意義是人人爭做君子,人人爭做道德高尚的人。在兩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上,君子人格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形成一種風氣,造就了一代代道德典范。
n. 誠實,真實,誠心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