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到1997年,全美最大的25個城市中有23個的人口增長比其周邊地區緩慢、或者在其周邊地區人口增長的同時卻人口減少。就連鳳凰城、達拉斯和休斯頓等陽光地帶城市的增長速度也比其郊區緩慢。城市的中上收入家庭大量流失,而它們是形成經濟實力雄厚的社區的中堅力量。//
從1989年到1996年,740萬個中上收入家庭從市區遷往郊區,但只有350萬戶從郊區遷往市區。因此,市區和郊區家庭平均收入差距持續增大。1989年郊區家庭平均收入比市中心家庭平均收入高58%。至1996年這一差距擴大到了67%。//
當然,分散化趨勢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城市范圍。無序擴張的發展格局破壞著全美各城市周圍許 多郊區的穩定。年代較久的郊區經受著和市區同樣的挑戰:學校教育質量每況愈下、犯罪屢禁不止、就業和商 業機會流失到其他更遠的郊區。即便是發展迅速的郊區也出現了爆炸式增長的弊端,尤其體現在學校過度擁 擠、上下班交通耗時長,以及當地政府無力出資建造新的道路、下水道和其他基礎設施。//
盡管經濟呈分散化發展,但中低收入家庭仍然選擇居住在市中心。雖然市中心的貧困率已降 低,但市區貧困率卻仍是郊區的兩倍;1997年市區貧困率是18.8%,而郊區卻只有9.0%。
許多收入高于貧困線卻又低于平均線的家庭都選擇在市區和年代較久的郊區安家落戶,其數量 之多超乎尋常(全國平均線是年均2.7萬美元,一個三口之家的貧困標準是一年1.35萬美元)。//
城市的人口構成之所以重要,有幾個原因。低收入工薪族和其他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跟不上持續 上漲的醫療保健、住房、兒童保育、交通和其他各項必需的開支。因此,城市居民更有可能缺少醫療保險,并
且還在住房和兒童保育的重擔下苦苦掙扎。//
例如,“住房最困難”家庭(即租房費用超過收入的50%或住房不達標)中有略超過一半都居 住在市中心。將近1/4的城市家庭沒有醫療保險,而郊區家庭中沒有醫療保險的只有15%。//
城市不僅是太多貧困家庭的棲身之所,也是貧民窟所在地。從1970年到1990年,住在貧困率達40%或以上的高度貧困居民區的人口從410萬增加到800萬,幾乎翻了一番。保爾•賈高斯基和其他專家都指出,貧困集中化主要是城市(和種族)的常見現象。//
貧困集中化的后果十分嚴重。這些居住區的居民經常面臨著三重打擊:學校質量差、工作信息 網絡薄弱、就業機會少得可憐。和其他居民區相比,這里的家庭更可能由女性當家,居民接受的正規教育也更 少。//
在福利改革中,機會分散和貧困集中這兩重挑戰碰到了一起。許多靠福利維生的人在他們居住 的區域、甚至城市里都無法找到他們需要的工作。難怪雖然各州領福利金的人數減少了,但是其中城市居民所 占的比例卻越來越大。//
賓夕法尼亞州12%的人口在費城,但該市領福利金的人數卻占了賓夕法尼亞州總數的49%。巴爾 的摩市的人口只占馬里蘭州人口總數的13%,但該市領福利金的人數卻占了州總數的58%。//
公立學校的學生構成或多或少反映了所在居住區的人口情況。例如,1996年,大華盛頓特區的75所公立學校中有超過3/4的學生有資格申請免費或減價午餐。這些學校中除了三所之外,其他的都位于市中心較貧困的居民區。//
學校中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的比例和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的表現好壞有明顯關聯。戴安•拉維奇對美國學生的表現進行了研究,她發現,在全國教育進展評估考試中,來自高度貧困居住區的四年級學生 的成績比郊區同年級學生低得多。//
近2/3的郊區學生達到了“基本”閱讀水平,而高度貧困居住區的學生只有不到1/4做到了這 點。在數學和科學方面,他們中只有約1/3達到了基本水平,僅占郊區學生達標人數的一半。//
當然,學生表現不佳并不僅僅是由于貧困學生過于集中造成的。拉維奇寫道:“很多大城市的學校系統都沒能合理利用資源、制訂明確的教學標準、改善對教師的招聘及酬勞,而最主要的是沒能提高成績”//
人口構成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城市問題。城市一般比郊區年代久遠,顯示出老化的跡象。許多城 市一度是制造業的大本營,而今制造業遷往郊區甚至國外,在城市里留下空空如也的廠房和遭到污染的土
地。//
這些土地要么未被充分利用,對稅收、不動產價值和居住區的民心造成了負面影響,要么得花 昂貴的代價來清理。城市的基礎設施 —道路、橋梁、下水道、地鐵隧道、學校建筑和諸如此類的設施 — 都已陳舊,往往因為多年未 及時維修而逐漸損壞。//
城市管理功能的失調使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更加復雜。許多城市系統和行政機構根本再也無法 高效、順暢地運作。馬克•艾倫•休伊指出,費城就有15個不同的行政機構多少有權處置城市土地。//
在其他城市,在事關學校改建、提供基礎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維修方面,類似的可怕現象比比 皆是。現實是明擺著的,在較新的郊區辦事更容易、更低廉、不可預測性低。在大多數地方,與市區打交道或 在市區內辦事仍是個費時傷財的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