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TI二級口譯精講第25講講義
筆記方法2—怎么記
Note-taking 2---How to take notes?
1.如何使腦記和筆記相互協調?
譯員在交替傳譯的過程中需要邊聽、邊用腦記、邊用筆記。邊聽邊腦記就是我們先前探討過的“聽辨”過程。聽、腦記和筆記這三個互相配合的機制就好比三個高速運轉的齒輪,配合得好,齒輪會越轉 越快,配合得不好,則會相互干擾、阻礙。初練口譯的人往往在記筆記的時候感到“手忙腳亂”,“力不從 心”——聽的時候忘了記,記的時候忘了聽;動腦的時候忘了動筆,動筆的時候忘了動腦。這是由于他們還沒 有學會如何在聽與記、腦記與筆記之間自如熟練地切換。所以常有人會問有經驗的譯員:“你們是怎樣分配注 意力的?”實際上譯員們所做的與其說是注意力的分配不如說是注意力的轉移。在口譯過程中,譯員的注意力 快速地在聽辨與筆記之間來回跳動。分解來看,這個過程應該是這樣的:當譯員在信息接收中保持較穩定 的“聽懂”狀態時,他/她會把注意力偏移到筆記上來,比如記下某個文字或符號;完成記錄后再將注意力恢 復到聽辨上來。理想的狀況是譯員的信息聽辨過程順暢、穩定;筆記記錄順利,注意力在兩者之間的跳動十分 迅速,頻率很高;中間沒有信息遺漏。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在實際操作中,信息的接收很少暢通無阻。如果信 息接收受阻,比如雜音干擾,信息缺失,或是信息內容復雜難懂等,譯員會放慢或暫停筆記,將注意力較長時 間地放在信息聽辨上。一旦聽明白之后,譯員會迅速將剛才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且要使注意力在信息補記 和聽下一段信息之間做更快的跳動以彌補剛才的“注意力停滯”。由于信息發布通常是連續性的,譯員將注意 力轉移到筆記上時可能會錯過某些信息點,所以譯員在接收信息時要做某些權衡,在不重要的信息點上將注意 力移開。因此,譯員要具備分辨信息重要與否的能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2.筆記記多少為宜?
研究資深譯員的筆記,我們會發現,一大段信息最終反映在他們的筆記上可能只是寥寥數筆。應該說“大多數優秀的譯員在保證有足夠提示的前提下似乎是記的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鮑剛,1998,p176)在口譯記憶中,腦記占70%,筆記占30%,筆記是腦記的補充。所以在信息記憶的過程中始終以腦記為主,筆記為輔,筆記只起到提醒、引導的作用。所以典型的筆記以“關鍵詞”和“路標符號”為主,來表明源語的內容和思維線路。“記的少的譯員可能省略了許多細節,但并沒有將這些‘路標’省略,只要這些‘路標’存在,記的多一些,少一些并沒有太大的影響。”(鮑剛,1998,p.177)
3.應用何種語言記筆記?
學生在初學口譯筆記的時候傾向于聽到什么就記什么,容易不由自主地完全用源語做筆記。這 是由于他們不能在聽的同時完成譯語轉換。也有學者建議“原則上要求用譯入語記錄,這樣可以為表達提供便利”(劉和平,2001,p.92)。當然,這里也只是說原則上建議用譯入語記。筆者認為,要求用譯入語做筆記可以作為平時課 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并不能作為記筆記的原則之一。因為口譯筆記是極具個人特色的一種活動,除了一 些通用的指導原則外,用什么方式記,記的時候選用那些符號,符號的多少,以及采用哪種語言記錄都是因人 而異,視習慣而定的。畢竟,快速、準確、全面的記錄信息才是口譯筆記永恒的原則,筆記方式上不應有太多 人為的拘束和限制。無論是強調用源語記錄還是要求用譯入語記錄都容易讓學生陷入“找詞”的誤區中,從而 違背了“翻譯的是意思而非語言”的訓練宗旨。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在聽與記的同時迅速完成語言轉換的能力, 在平時訓練中不妨提高筆記練習中譯入語的比重,但實際操作中,經常是哪種語言記錄對譯員來說更方便就用 哪種,更多的情況是兩種語言都會用到。
4.如何使用筆記符號?
(1)如何學習和練習使用符號
在許多非專業人士看來,符號的使用是口譯筆記中最“神秘”的地方。似乎外人看不懂的符號用得越多,說明譯員的筆記越“專業”,譯員的水平也就越高。事實上,筆記符號的使用有極強的個人風格。 在口譯筆記中是否使用符號,使用多少符號都會因人而異,并無一定之規。一般來說,非文字符號的比重在全 部口譯內容中不超過50%。有學者統計,除10個常用符號是必不可少的之外,其他符號的使用都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初學者不必特別迷信符號的使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別人推薦的各種奇異的符號上面,在記筆記時為了使用符號而使用符號,這樣不僅發揮不了符號的方便性反而會讓符號成為筆記的負擔和累贅,從而得不償失。筆記中的符號有幾大特點:好寫,易讀,意義明確、確定。口譯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最好接近它 原來的含義,這樣方便記憶和使用。比如“=”代表“相等”,“相似”,“相同”等;“<”表示“比 少,弱”,“不如 ”; “<<”表示“比 少得多,弱得多”,“遠遠不如 ”等。“*”表示“重要”,“關鍵”等。“≈”表示“大約是”,“差不多是”。符號無所謂好與壞。只要本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就是好符號。每個譯員都有自己的符號庫。所積累的符號有些是借鑒別人的,但更多的則是自己創造和熟練的符號。
(2)如何使用臨時符號。
常用的筆記符號最好意義固定、明確。但也有一部分符號意義不固定卻同樣在口譯筆記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篇講話中,某個復雜而重要的概念一再地出現,這時,譯員就不必每次都把它整個記下來而是找一個“臨時符號”將它代替即可。例如:在一篇關于“電網設置”的科技專題討論中“高壓電弧觸電”和“低壓跨步觸電”被一再提及,我們可以分別用“G”和“D”來代替。有時譯員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代替一大段自己非常熟悉的信息。筆者在一次口譯中遇到過外匯零售業務中一個叫做“white labeling”的概念,用來指代一項比較復雜的外匯零售代理業務。由于我國外匯市場上還沒有
開展在國外已經很普遍的外匯零售業務,所以需要不斷地向中方機構介紹一大段關于這一概念的信息。每當這 一概念被提及時,筆者就在筆記上記下“Δ”以代表這一大段內容,但前提是“Δ”在同一語境中不代表其他 含義。
5. 如何設計筆記格式?
綜合多方的經驗和觀點,常用的筆記格式有以下幾種:
(1)左側記錄,右側備注。筆記盡量靠紙張的左側,右側留出一部分空間用于補充、更改。
(2)縱向延伸。將筆記信息縱向安排,一來方便目光移動,節省閱讀時間;二來易于調整信息前后
順序,體現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
(3) 逐行縮進。通過縮進更加清楚地體現信息之間的從屬關系和主次關系,有助于譯員區分不同的
意義單位,理清思路,獲得更清晰的視覺效果。
(4)橫線分隔。在每段意群完結的地方以一條橫線劃開,表示一個語段的結束。一個意群可以是幾 句話,幾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個句子的片段。通常,兩條橫線之間的內容包括至少一個內縮式單位。
(5) 并列內容“歸一”。將并列的字詞無縮進地豎行一字排開,并在左側或右側劃一道豎線以表明這一系列成分的 密切關系。
(6) 新舊內容區分。用某些固定的標志區分開譯過的內容和沒譯的內容。比如在 分割橫線上畫斷斜線來表示已譯完的內容。
n. 效率,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