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實用類文本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題。
蟋蟀之話
夏丏尊
①鳴蟲是秋季的報知者。
②蟋蟀的鳴聲,本質上與鳥或蟬的鳴聲大異其趣。鳥或蟬的鳴聲是肉聲,而蟋蟀的鳴聲是器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國從來有這樣的話,意思是說器樂不如肉聲。其實就音樂上說,樂器比之我們人的聲帶,構造要復雜得多,聲音的范域也廣得多。聲帶的音色決不及樂器的富于變化,樂器所能表出的情緒遠比聲帶復雜。蕭笛的表哀怨,可以勝過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悅,可以勝過人的歡呼。鳥的鳴聲是和人的叫唱一樣,同是由帶發出的,其鳴聲雖較人的聲音有變化,但既同出于肉質的聲帶,與人聲究有共同之點。蟬雖是蟲類,其鳴聲由腹部之聲帶發出,也可以說是肉聲。
③蟋蟀等秋蟲的鳴聲比之鳥或蟬的鳴聲,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們的嗚聲由翅的鼓動發生。把翅用顯微鏡檢查時,可以看見特別的發音裝置,前翅的里面有著很粗糙的狀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質部”的部分,兩者磨擦就發聲音。前翅間還有一處薄膜的部分,叫做“發音鏡”,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機關。秋蟲因了這些部分的本質和構造,與發音鏡的形狀,各奏出其獨特的音樂。其音樂較諸鳥類與別的蟲類,有著如許的本質的差異。
④螽斯①與蟋蟀的發音樣式大同小異。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蠡斯的鑢狀部在左翅,硬質部在右翅;而蟋蟀則兩翅有著同樣的構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點:螽斯之翅聳立作棱狀,其發音裝置的部;分較狹;蟋蟀二翅平疊,因之其發音部分亦較為發迭。在音色上,螽斯所發的音樂富于野趣,蟋蟀的音樂卻是技巧的。
⑤無論鳥類、螽斯或蟋蟀,能鳴只有雄,雌是不能鳴的。這全是性的現象,雄以鳴音誘雌。它們的鳴,和南歐人在戀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戀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說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頭部,倒在腳上:它們共有三對腳,在最前面的腳的脛節部,有附著薄膜的細而長的小孔,這就是它們的耳朵。它們用了這“腳耳”來聽對手的情話。石塊或落葉叢中是它們的生活的舞臺,它們在這里戀愛,產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戀愛生活和其他動物及人類原無大異,可是有一極有興趣的現象:它們是極端的女尊男卑的。試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觸角探知時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開始鳴叫。這時的鳴聲與在田野時的放聲高吟不同,是如泣如沂的低音,與其說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說是一種哀懇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猶淡然不顧。于是雄的又反復其哀訴,雌的如不稱意,猶是淡然。雄的哀訴,直至雌的自愿接受為止。雄蟋蟀在交尾終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運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腳的碎片而已。
⑦蟋蚌產卵,或在土中,或在樹干與草葉上。雌蟋蟀在產卵時,先用產卵管在土中試插,及找到了適當的場所,就簍深地插入,同時腹部大起振動。產卵管是由四片細長的薄片合成的,卵瀉出極速,狀如連珠,卵盡才把產卵管投出。一個雌蟋蟀可產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產卵后亦即因饑寒而死滅,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蟲學上屬于“不完全變態”的一類,由卵孵化出來的若蟲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過翅與產卵管等附屬物未完全而已。這情形和那蝶或蠅等須經過幼蟲、蛆蛹、成蟲的三度變態的完全兩樣。(像蝶或蠅等叫做“完全變態”的昆蟲。)自若蟲變為成蟲,其間須經過數次的脫皮,身體的各部逐漸完成。變為成蟲以后,經過四五日即能鳴叫,其時期因溫度地域種類個體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們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樣子,歌唱,戀愛,產卵,度其一生。
(選自《名物采訪》,有刪改)
[注]①螽斯:昆蟲,身體綠色或褐色,觸角呈絲狀。②若立:不完全變態類(漸變志)昆蟲幼體。
13、下列對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
A、蟋蟀的鳴聲與鳥或蟬的嗚聲有著本質的不同:蟋蟀的鳴聲是由腹部的聲帶發出的,鳥或蟬的鳴聲是由翅膀的鼓動發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鐿狀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質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間的“發音鏡”這一特殊的音色“機關”發出特殊聲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過角探知對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過鳴音同雌性蟋蟀反復哀訴,雌性蟋蟀則通過“腳耳”領會其意。
D、蟋蟀由卵變為成蟲不需要經歷三度的“完全變態”;由卵孵化出來的若蟲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變為成蟲即能嗚叫。
E、文章采用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科學、形象地說明了蟋蟀的發音原理和發音樣式,清晰地展現了蟋蟀的生命歷程。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對實用類作品的分析綜合能力,重點是對文章的理解。
【解析】A選項有誤,蟋蟀的發聲原理與鳥或蟬的發聲原理恰恰相反。D選項根據原文“這情形和那蝶或蠅等須經過幼蟲、蛆蛹、成蟲的三度變態的完全兩樣。”可知蟋蟀由卵變為成蟲也需要經歷三度的“完全變態”。
【答案】AD
14、根據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歷程。(4分)
答: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析】根據文本描述,蟋蟀的發育情形和那蝶或蠅等須經過幼蟲、蛆蛹、成蟲的三度變態的完全兩樣,即和一般昆蟲從發育到死亡的情形一樣,都要經過四個階段。文本最后一段有簡要概述,根據全文相關信息整理成條文即是答案。
【答案】第一階段:卵孵化成若蟲。第二階段:若蟲經數次脫皮變為成蟲。第三階段:成蟲“戀愛”、交尾。第四階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產卵后死亡。
15、請就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談談你的看法,并舉例說明。(6分)
答: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解析】這是一個探究性的,很開放的題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本文為說明文,說明文語言的一般特征是平實、準確,但為了敘述形象生動,往往大量使用修辭手法。按此理解答題,能迅速打開思路,找到答題的切入點。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泛泛而談,要結合文本舉例說明。
【答案】示例一:本文語言平實,善于以科學而準確的語言說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習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蟲,雄性的嗚聲比之鳥或蟬的鳴聲,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實地說明了蟋蟀的發音的原理和構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戀愛生活和其他動物及人類原無大異”,平實地說明了蟋蟀的戀愛過程。
示例二:本文語言生動,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對象的特征。如,笫⑤段“它們的鳴,和南歐人在戀人在窗外所賽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戀歌”一句,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雄蟋蟀發音器官發達、發音富有技巧、所發的聲音對雌蟋蟀具有誘惑力。再如.第⑥段“這時的嗚聲……直至雌的自愿接受為止”這幾句,綜合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了蟋蟀戀愛過程中“極端的雌尊雄卑”。
四、語言文字運用(13分)
16、根據所給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
(1)下面是一幅諷刺性漫畫,作為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作者:趙汀陽)
A、坐而論道B、座無虛席C、一勞永逸D、腳踏實地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讀懂漫畫的能力。
【解析】該題是今年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題。審題時要注意題目中強調的是諷刺的寓意。漫畫中人物雙腳疊加坐在椅子上,卻把鞋子穿在椅子腳上,無疑是想制造雙腳著地的假象。很明顯,該漫畫是諷刺那些弄虛作假籍以掩人耳目之人,故可輕易判斷為D選項。其它三項均非從諷刺角度擬標題,故可排除。
【答案】D
(2)依次填人下面這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2分)
當年國語課本定位極為明確:
①吸收現代文明
②從而博納多種價值和寬容各種思想
③繼承傳統價值
④不以強橫的標準答案采桎梏學生
⑤以母語教育為本
A、⑤③①④②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語言表達連貫、通順、得體的能力。
【解析】根據提供的句子,③①句之間存在先后邏輯關系,④②句之間存在遞進邏輯關系,均不能割裂,故可排除B、C、D選項。
【答案】A
(3)下面這段文字有一句有語病,請先寫出有語病句子的序號,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快遞服務的固家標準5月1日起正式實施。②該標準作出了“先驗貨后簽收”、“文明分揀”等決定。③多數消費者對“新國標”表示歡迎,也有人認為“新固標”在實際執行中還會遇到新的問題。
有語病句子的序號: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辯明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該病句類型為詞語搭配不當。作為一種行業參照“標準”只能是作出“規定”, 不能作出“決定”。
【答案】②;“決定”改為“規定”。
17、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7分)
數字時代的書寫方式,紙筆書寫已不再是主流,電腦輸入越來越普及。“筆”是輸入法,“墨”分RCB (紅綠藍色彩模式),“紙”有doc、txt,行楷草隸篆的轉換也不過是鼠標輕輕一點。盡管如此,還是有人保持紙筆書寫的習慣。
對于紙筆書寫與電腦輸入,你有什么看法?請簡要闡述。(要求:表達簡明連貫,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命題立意】本題考查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解析】此類題要求考生能夠聯系時代,透過現象看本質,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能針對材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做簡要闡述。紙筆書寫和電腦輸入各有優劣,圍繞一點展開,言之有理即可。不求觀點深刻獨到,但求分析全面完整,表述清晰,簡明、連貫。
【答案】示例一:數字時代,要重視紙筆書寫。紙筆書寫是一種原生態的記錄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義,留存許多記憶;紙筆書寫動作是下意識的,有助于思維連貫,寫作過程會比較美好。堅持紙筆書寫習慣,可以增進對漢字的喜愛;追求紙筆書寫之美,可以促進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示例二:電腦輸入,總體效率更高。經驗告訴我們,初成的文稿一般還要反復進行文字修改和段落調整,如果是在紙上,修改和調整既不方便,還會浪費紙張。如果寫作還需要參考或引述網上的電子文本,與紙筆書寫相比,電腦輸入的優勢更明顯。在網絡實時通訊方面,電腦輸入可以大顯身手,紙筆書寫則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五、寫作(70分)
1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 800寧的議論文或記敘文。(70分)
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馮驥才)
要求:(1)必須符合文體要求;(2)角度自選;(3)立意自定;(4)題日自擬;(5)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作文導寫】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材料簡明、指向明確,沒有審題障礙,不用猜題、不易離題。因為材料直接告訴了考生有關的人生哲理,考生只要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詮釋和感悟即可。材料的前半段是引言,后半段才是關鍵,而關鍵詞是“賽跑、時間和路程”。
考生首先要弄清楚人生路程的含義,要弄清楚人生是否豐富、是否有意義不是在于一個人走了或跑了多少路,而在于領會人活著怎樣才有意義。比如,有些考生從“貴在生命的內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沒有休止符”、“用心丈量人生之路”、“奔跑的姿勢”等等立意都是可取的,同時“生命的意義與長度無關”、“生命既需要寬度,也需要長度”等對立觀點也是可以的。
但是,就今年作文命題本身來說,輕性靈重教化,思辨性不強。如果沒有真正的人生感悟和閱讀感悟,考生要寫好還真不容易。考生寫作中還很可能出現大話、套話、空話,寫出來的東西比較無趣,沒有創意的平庸之作難免。作文命題還應該提倡讓學生抒發性靈,而不是說教。
當然,真正有思想深度、有真情實感、有斐然文采的作文還是可以取得高分的。這就在于考生是否能寫出自己經歷的具體故事,是否能在感動自己的同時打動他人,如果寫議論文的話就要寫出“是什么”“為什么”,要看立意的角度是否新穎。
另據馮驥才先生介紹,出現在作文題中的這句話并非出自他的哪一篇文章,而是他的“思想與心靈的片段”,這些句子突然在某個時刻從大腦中迸發出來,他又隨手將其記錄了下來。這樣的“片段”在他的博客中有幾百句,已經于2009年結集出版,書名為《靈性》。就像泰戈爾的《飛鳥集》、紀伯倫的《先知》,《靈性》中收錄的都是馮驥才富含詩意與哲理的話語,包括了對自然、生命、人生、生活、藝術、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沉思和感悟。
馮驥才坦言,自己已忘了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想到被選為作文題的這句話,不過,這句話的前半句是為了后半句作鋪墊的,他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人生的時間有限,要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盡量走得更遠、做更多的事、做好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