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女紅(gōng) 安土重遷移(zhòng) 商埠(fǔ)花團錦簇(cù)
B.蒞臨(lì)大放厥詞(jué) 挾制(xié)蔫頭呆腦(yān)
C.懦弱(nuò) 年高德劭(shāo) 兩棲(qī) 沁人心脾(qīn)
D.遽然(jù)精神抖擻(sǒu) 塌陷(tā) 一柱擎天(qíng)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層級為A級。A項,“埠”應讀“bu”;B項,“挾”應讀“xia”;D項,“坍”應讀“tan”。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客廳墻上掛著我們全家在桂林的合影,盡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溫馨和美的親情歷歷在目。
B.為了完成在全國的市場布局,我們三年前就行動了,特別是在營銷策略的制訂上可謂處心積慮。
C.沉迷網絡使小明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幸虧父母及時發現,并不斷求全責備,他才戒掉了網癮。
D.他在晚會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術表演,不僅令無數觀眾驚嘆不已,還引發了魔術道具的熱銷。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A項,歷歷在目: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這里用來形容“真情”,顯然不當。B項,處心積慮:形容蓄謀已久。是一個貶義詞,此處感情色彩用錯。C項,求全責備: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 是指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此處不符合語境。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高超達到了絕妙的境界。此處恰當。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波士頓馬拉松賽的兩聲爆炸,無疑給大型體育比賽的安保工作敲響了警鐘,如果確保賽事安全,成為組織方必須面對的新難題。
B.對那些刻苦訓練的年輕運動員,即使他們在比賽中偶爾有發揮失常的情況,依然應該受到愛護,絕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到。
C.這次大會的志愿者服務 已經完成了,我們咀嚼、體味這一段經歷,沒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物中享受奉獻、成長與幸福。
D.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和西班牙,失業率已經超過20%,主要是由于這兩個國家經濟衰退和實施大規模財政緊縮政策所導致的。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B項,暗換主語,最后一個分句的主語不再是“他們”。C項,搭配不當,“咀嚼……經歷”不搭配;成分殘缺,可改為“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務中奉獻、成長與幸福的感受”。D項,句式雜糅,去掉“是由于”或“所導致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岳麓書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各處懸掛的歷代楹聯,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①院落格局中軸對稱、層次遞進
②給人一種莊嚴、幽遠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學、藏書、祭祀于一體
④主體建筑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與中軸線上
⑤門堂、齋、軒、樓、每一處建筑都很古樸
⑥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專祠等排列與兩旁
A. ②③④⑥⑤①B.②⑥④①⑤③ C. ③① ④⑥ ⑤② D. ③②⑥④①⑤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③句總寫其特點,并緊承上句;①句總寫起院落的布局,④⑥句分寫,并且⑥句緊承④句,⑤句寫建筑風格,②寫建筑給人的感受,并于下句銜接緊密。
二、(9分,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大多數環境學論著認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而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荷蘭學者克羅寧博格所著的《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一書中的觀點,似乎可以讓人稍稍緩解一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緊張感。作者的基本觀點是:當下發生的所有氣候變化,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都是“正常運作”。大自然的變化類似與四季交替,只不過是它的時間尺度要長得多。根據作者的描述,大自然“春天”是在一萬年以前開始的,那時,天氣已開始轉暖,曾經覆蓋了當今人類廣泛活動區域的冰層逐漸在陽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類祖先的生活方式則開始從漁獵轉向定居農業。到現在,人類已經處于“夏季,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氣溫上升可能會帶來的危害”。“夏季”終將過去,這也是自然規律,只不過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秋季”才會來臨。那時海平面將會下降,而今天人們因為氣溫上升所引發的討論也將隨之結束。
克羅寧博格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及由此造成的極端天氣頻繁、荒漠化加重、物種滅絕加速等情況,之所以顯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這一問題時使用了與眾不同的時間尺度。通常人們只考慮幾十年或幾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這種人類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結果每個人都為現在的氣候最大值緊張不已。其實,這在克羅寧博格看來只不過是大自然循環中出現的“一絲波紋而已”。
如果我們超越現階段人類思考問題的尺度,觀察一個漫長的周期,情形也許就不會那么令人沮喪了——那就是一萬年的時間尺度,為什么要一萬年的時間尺度?因為人類現在所處的地質時代開始于一萬年以前;地質學的只是也告訴我們,類似月我們現在所處的溫暖期一般不會超過一萬年;大約一萬年前爆發的火山目前都處在活動期等等。與地質學應用的時間尺度相比,人類的尺度就不那么適用了。這也難怪他要嘲諷因為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而變得異常焦慮的人民,“為什么要大張旗鼓地圍著小周期內出現的現象團團轉”?
《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這本書的觀點有助于提升人類面對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挑戰的勇氣,正像作者所說的那樣:穿著熊皮、拿著石斧的石器時代的人類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來,我們難道無法運用現代高科技去解決海平面上升一米帶來的后果嗎?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即使人類的活動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們也不能從此以后就不加節制地區排放溫室氣候,大量地消耗資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經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克羅寧博格也表示,“我們應該節約能源”一保護有限的資源。
5.下列關于本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這已經成為大多數環境學論著的觀點,但是克羅寧博格對此并不認同。
B.溫室氣體使全球變暖,并由此造成地球兩極冰川融化的現象,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這實際上屬于大自然的“正常運作”。
C.全球變暖會導致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例如極端天氣頻發、荒漠化加重、物種滅絕加速,這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威脅。
D.面對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克羅寧博格并沒有使用“人類的尺度”來衡量這一問題,所以他顯得十分淡定。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B項,這只是克羅寧伯格的觀點,并不是原文的看法。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克羅寧博格對地球的未來做出了預測,并以此為基礎,從地質史上的火山爆發以及氣候變化等自然進程的角度進行了論證。
B.克羅寧博格認為,如果我們超越現階段人類思考的尺度,從一個漫長的周期來觀察溫室效應的話,那么可能就不會如此焦慮了。
C《人類尺度:一萬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與氣候變暖二者密切相關的觀點提出了挑戰,為我們思考氣候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資源會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所以克羅寧博格也表示“我們應該節約能源”。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從地質史上火山爆發和氣候的變化等自然進程的角度進行了論證”不對,而是以“大自然變化的時間尺度”為中心展開論述。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臨之前的遠古時期,氣候異常寒冷,廣大區域都覆蓋著冰層,因此人類的祖先當時并沒有采取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們只考慮幾十年或幾百年的事情,克羅寧博格卻改變了研究的視野:他不考慮明年,也不考慮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一萬年以后。
C.克羅寧博格采取一萬年的時間尺度來觀察、分析地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這并不意味著地質學上的時間尺度都是以一萬年為單位的。
D.石器時代的人類能在冰期中生存下來,與今天我們試圖解決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問題相比,雖然形式不同,實質都是積極利用知識應對危機的表現。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B項,“他不考慮明年,也不考慮一百年后的事”不對,原文只是說“他在看待這一問題時采用了與眾不同的事件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