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第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詩經》原來是詩,不是“經”,這在咱們今天是很準確的。但在封建社會里,詩三百篇卻被尊為“經“,統治階段拿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詩三百篇是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這些樂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例如周代有一種“獻詩陳志”的做法,當一些人看到國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壞事,就做一首詩獻給他們,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還有人由于個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過詩來發泄和申訴。應該說明,“獻詩陳志”是要通過樂工的演唱來獻給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獻詩”總和“簪獻曲”或者“瞍賦”、“矇誦”并提。
在人民群眾的生活里,詩歌也常用于表情達意,例如《詩經·邶風·新臺》和《詩經·秦風·黃鳥》等,都是針對具體的現實問題而發的。古代史傳中還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內的“徒歌”,例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將軍華元被鄭國人提了去,后來逃回來,人民譏笑這位敗軍之將,做了一個歌兒對他唱。這樣的歌,從性質上說和“獻詩陳志”沒有什么分別。不過士大夫獻詩,是特地做了樂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各方往往通過“賦詩”來表達愿望和態度?!百x詩”時點出現成的詩篇,叫樂工們演唱,通過詩歌的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這就叫“賦詩言志”。這種“賦詩”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僅僅是把賦詩者的觀點和愿望寄托在詩中某幾句之上,來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晉侯為了衛國一個叛臣的緣故,把衛侯羈押起來,齊侯和鄭伯到晉國去說情,鄭國的子晨就賦《詩經·鄭風·將仲子》一詩?!秾⒅僮印繁緛硎且皇讗矍樵姼?,這當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話,是說女的愛著男的,又怕旁人說閑話;子晨卻借用來說,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時代,由于新聲代替古樂,造成了詩與樂的分家,詩也就由樂歌逐漸變為純粹的語言藝術了,“賦詩”、“獻曲”也不大見到了。詩三百篇在社會上的實際用途縮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漸把詩的意義和封建教化的原則聯系起來。比如公孫丑問《伐檀》詩中,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國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榮;子弟信從他,就學會孝悌忠信。君子不勞而食,還有誰比他功勞更大呢?”封建統治階級就是這樣“以意逆志”,最后把詩尊為“經”。直到五四運動以后,這部偉大的詩集才沖開了各種烏煙瘴氣,在思想和藝術上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摘編自中華書局“知識叢書”金開誠《詩經》)
1.下列關于原文第一、二兩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經》中的作品原來是普通的詩歌,并沒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統治階級卻把它尊 為經典,用它來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葉以前,詩三百篇曾經作為一種配樂演唱的樂歌,成為祭祀、宴會和各種典 禮的一部分儀式或娛樂賓主的節目。
C、所謂“獻詩陳志”,一種情況是指卿士通過貢獻詩歌,向國君或同僚陳述自己的心意, 以達到頌美或者諷諫的目的。 、
D.在古籍記載中,卿士“獻詩”經常和“瞽獻曲”、“矇誦”等一起出現,是因為卿士做詩以后,總是通過樂工的演唱來呈獻。
答案:A
解析:文中說詩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會和各種典禮,當作儀式的一部分或娛樂賓主的節目。另一方面則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會生活,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語言差不多,當然它更加曲折動人”,選項中“并沒有深刻含意”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宋國人民譏笑敗軍之將華元的詩歌,也是用來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所以從性質上說,跟卿士的“獻詩陳志”沒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賦詩言志”時所言的志,往往不為原詩所具有,而是賦詩者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寄托在詩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話,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詞令人擔心,請晉侯不要聽信。
D.到孔子時代,新音樂逐漸興起,古樂逐漸失傳,由此造成詩與樂分家,《詩經》也就變成純粹的語言文學作品,而與音樂無關了。
答案:C
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晉侯縱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別人看來總是為了一個叛臣。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會生活中,《詩經》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語言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B.上古時候,人民群眾的作品如果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進入詩三百篇中,不然則仍然是沒有曲調的“徒歌”。
C.古人在“賦詩言志”時采用的都是現成的詩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夠通過詩歌的來回問答,了解彼此的立場。
D.孟子解釋《伐檀》說,君子使國君得到安富尊榮,使子弟學會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勞而食。這就曲解了《詩經》的原意。
答案:B
解析:文中說“庶人的作品則先是在社會上流傳,給采訪詩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樂曲,達到統治階段的耳中”,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詩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調。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題。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武選登第,為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語之曰:“君奇士也,他日當據吾坐。”為府州、火山軍巡檢。遼人常越境而汲,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忿而舉兵犯我。灌迎高射之,發輒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后三十年,契丹蕭太師與灌會,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笔捽侨黄鸢荨楹訓|將,與夏人遇,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羌懼而引卻。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間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睆闹?。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驮唬骸疤静荒芤俊痹唬骸胺且?,以禮讓客耳?!闭瓘椭兄?,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發輒中 迎:面對。
C.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躲藏。
D.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答案:C
解析:斂,退縮,收縮。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是(3分) 【 】
①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 ②或著崖石皆沒鏃
③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 ④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⑤得善田二萬六千頃 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敵人還是侵犯了邊境;②是有時;④是奏章的內容。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極為賞識他,認為終將取代自己 ;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 往事 契丹丈量 都 驚恐起拜。
B、何灌濘諳西北 邊事,受到微宗贊許。他任灑落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徵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 運糧任務 ,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 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 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 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阻止潰退未成;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答案:D
解析:何灌沒有阻止潰退,而是望風潰敗。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 漢語。(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誦嘆、勞之”的翻譯和整句句意。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 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解析:注意“乞入見、控守、西隅”的翻譯,補充出“不許”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參考譯文: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做河東路從事。河東經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座位?!焙髞砗喂鄵胃荨⒒鹕杰娧矙z的軍職,遼國人經常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劃定邊界,不允許他們越境過來取水,遼國人憤怒地帶領兵馬犯境。何灌朝著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頭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遼軍吃驚的把他當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約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遇,說起了過去的事,歷數道何巡檢好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啊?!笔捥珟熋C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禮。何灌隨后做河東將,與西夏軍隊相遇,敵人的騎兵追了過來,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徹敵人的鎧甲,從胸前射進去,從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敵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張康國把何灌向徽宗推薦,徽宗召見了他回話,詢問起西北邊境的敵我態勢,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畫圖,指著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勢來(向皇帝講解)。皇帝說:“敵人都在我的眼里了?!焙髞砗喂喙偕狳c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因為治理城鄣有功,轉任引進使。當時皇帝命令運送糧三十萬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說:“河水太淺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陸路運輸要用馬車八千乘,工作量太大。這時沿邊麥子正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奏了上去,朝廷應允了。過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鑿引邈川水灌溉了數千頃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來平調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災的損害,那么百姓就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背⒙爮牧撕喂嗟慕ㄗh。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質量二萬六千頃,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壯弓箭手,是當時西北幾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遼使在玉津園射箭,一發命中箭靶,再次發射就沒有射中。客人說:“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禮節讓讓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隨后升侍衛步軍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讓所有的禁兵都出來京城交付給梁方平守衛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駐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風潰敗。黃河南岸沒有一個人能抵御敵人,金師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總共和敵人作戰了三天,受到創傷,死在陣地上,當時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