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造就黃金時代的一大因素是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但即使沒有高中文憑,人們也能養家糊口。像她的丈夫一樣,康妮·弗雷曼在明尼蘇達州北部靠近加拿大的一個工人家庭長大。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后,她的父親14歲就離開學校,一生在鐵礦工作。在退休前,他的工資達到每小時15美元,相當于今天的40美元。
30年后,康妮每小時工資只有17美元,而她的教育程度遠遠高于她父親———中學畢業后還接受了一年的職業培訓。生活節奏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小時候,每天晚上一家人都會一起吃晚餐,”康妮說,她帶著中西部口音,元音被刻意拖長“現在這樣的機會非常罕見。”
康妮的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她那受教育不多的父親靠一份薪水就養活了一家人,還送了兩個孩子讀大學。而康妮和馬克兩人都要外出工作,兩份薪水勉強夠支撐一個家庭的開銷。他們20歲的兒子安迪患有嚴重的自閉癥,他在當地社區大學學習戲劇,學費還是明尼蘇達州政府支付的。
嚴格地講,康妮的家庭共有4份收入。“安迪兩歲時,有人建議我買一臺卡拉O K機,有些自閉癥患兒對它有反應。”馬克指著一臺古老的機器說,“于是,我就這樣開始了卡拉O K生意。每周三晚上,這臺機器帶給我100美元的收入。周六我還要去當地一家賣酒的商店工作。我們需要4份工作才能保持這個家的運轉。”
在多數經濟學家看來,上述一切都沒有什么可爭議的。他們對診斷結果是贊同的,分歧出在原因上。很多左派經濟學家指責全球化導致了“大停滯”。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國家的崛起削弱了美國人的工資,導致美國的不熟練、半熟練甚至熟練工人失業。目前,在美國就業市場中,制造業提供的職位僅占12%。30年前,普通底特律汽車廠工人過著穩定的中產階級生活,享受醫保,還有一份優厚的退休金。現在,這樣的工人住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