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兩個細節。一個是課程設置。與中國大學不同,美國大一大二通常是基礎教育,選課范圍很廣,涵蓋所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學生有很大的自由和空間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和興趣,通常到了大三才須定專業,才有專業課。而且專業選定后也基本上可以隨時換。這時的專業選擇應該已經是一個明確和有把握的決定,而不是像在中國,進大學前就須選定專業。一個高中生,幾乎沒有任何了解和接觸,就要給自己選定大學四年的專業甚至將來的職業,而且是“終身制”!這也才導致我前面說過的很多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甚至厭學。想想看,這是多么嚴重的時間、精力、才智、激情、好奇心、創造力的浪費!
另一個就是選課。我的一個學生,進了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第一學期開始選課時,發現有那么多有趣的課程可以自由選擇!興奮異常,MSN上告訴我,帶著驚呼!我真的為她感到高興為她祝福。出國前她原本是計劃要學經濟的,結果后來幾個學期她選修了社會學、國際關系、美國黑人音樂、心理學、高等數學、經濟學、建筑學導論、視覺藝術、平面設計等課程,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我能感覺到一個青年心靈的開放、被激發起的極大的好奇和興趣,、創作的沖動、以及強烈的求知欲。最近她剛剛告訴我,決定選擇設計專業,畢業后去紐約,做一名牛設計師!信心滿滿地宣稱,搞設計當然得去紐約!這就是美國大學的教育。
徐小平:非常精彩!這就是美國留學的經典故事。我們無法不為這樣的孩子感到慶幸和激動。當初期待的經濟學家,卻成為一名屬于紐約的設計大師!
我們知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在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流通,好像我們對于美國的大學更加了解了,可是其實還有更多的需要了解,尤其對于名校的本科留學。你能否從技術的角度來談談如何申請美國大學?
楊建飛:與中國大學以高考成績作為唯一錄取標準不同,美國大學更看重個人綜合素質,錄取標準更加客觀和人性化。但對于多數中國高中生以及他們的家長來說,因為不熟悉和不好把握,反而覺得更復雜。
徐:在中國我們是說“考”大學,重點是考試,也就是高考,一考定終身,倒是簡單,但對于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來說,就顯得過于簡單而粗糙。而去美國讀大學是向學校提出“申請”。一“考”一“申請”,道出了中美大學錄取標準和人才評判標準的不同。
楊建飛:美國大學入學申請是一個綜合衡量體系,考察的是申請者的學術能力、社會活動經歷、興趣愛好、運動和藝術才能等等。申請美國大學必須準備下列材料:
1)高中成績,包括各科平均成績(GPA)、年級排名,以及學術榮譽。如果申請者就讀名校并且年級排名很高,那么在錄取過程中會占有一定優勢。但即使學習成績排名不是頂尖、也非名牌高中畢業,只要有自己的特點和強項,比如獲得過單科的學術榮譽,依然有可能獲得心儀的美國大學的青睞。
2)課外活動包括社區服務、志愿者經歷、學生會和社團工作、各類體育、競技項目的參與、藝術特長、研究經歷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向錄取委員會充分展示申請者的能力和潛質,包括組織才能、溝通能力、面對失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冒險精神、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個人獨到的見解。研究經歷更能表明申請者在某一科目上所具有的學術準備和能力。
3)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要求非英語國家的申請者,必須提交TOEFL成績。TOEFL成績對于申請是否成功,乃至進一步申請獎學金都至關重要。另外,SAT成績也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因素。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時必須參加SAT考試。因為中國沒有SAT考點,絕大多數美國大學并不要求中國學生提交該考試成績。但由于名校入學競爭的日趨激烈,優秀的申請者太多,差別微弱,有一個好的SAT成績無疑會增加名校的錄取機會。
4)申請文書(Essay)是美國大學要求申請者提交的按規定選題的作文,通常兩三到五三篇,并有字數限制。其目的是考察申請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了解申請表和各種成績單之外的信息,比如申請者的觀念、興趣、和特質,從而盡可能對申請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