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飛:對于這些大三大四的學生,更好的留學選擇是在大學畢業后申請去美國讀碩士或讀博士。在美國,本科畢業后可直讀博士。尤其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研究生期間獲得獎學金的機會更多。還有一個好處是,讀研可以換專業。
大學畢業后也可以先在國內工作幾年,積累工作經驗,然后再申請去美國讀研,更有競爭力。這一點也許很多人不了解。尤其美國商學院,更明確要求必須有幾年實際工作經驗才能申請。頂尖商學院的要求是必須工作五年以上。
徐小平:出國讀書,對一個人在語言、文化、生活、情感等種種方面,也都會帶來驚人的沖擊。假如你是已經大學畢業出國,或者你是大學一二年級直接轉學,情況也許都不一樣。大學畢業出國,你反正已經完成了中國文化的完整訓練,出國追求的就是把自己塞進西方文化的熔爐,享受一次起死回生的人生涅磐;大學一二年級轉學,你的一切反正都還沒有定型,出國先把自己投入西方大學的流水線,四年后作為中國背景的西方知識分子走向世界,再在中西方文化的夾縫中渴望藍天、追求夢想。
但你如果恰好在不尷不尬的大學三年級,拋棄過去犧牲太大;文化重鑄,金屬不夠。留下,你還可能成為中國新一代的本土青年才俊,在火熱的中國市場上大展宏圖;出國,你從此就會和動蕩不定的生活結緣,在無數文化沖突的風口浪尖苦苦掙扎。
楊建飛: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幸運地在高考前就了解出國留學的可能,并且有能力有條件申請到美國排名不錯的大學,那是件好事。如果已經在中國大學讀到三四年級,就索性完成在中國的學業。與其在最后兩年慌亂地忙著轉學出國,不如在畢業以后再申請去美國讀研究生院。如果想要進入Professional學院,比如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最好是先在中國積累一定的行業經驗。這樣你在大三大四的主要精力就應該放在為走進社會、積累優質中國經驗而做準備,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急匆匆的跟跑者。這樣的留學才可以在有足夠自信、從容和可控的狀態下進行。!
徐小平:出國留學,多么美麗迷人的誘惑!但世界上有些東西,往往越美麗則毒性越大。比如罌粟花、毒蘑菇。在你即將完成大學學業,正要開始沖擊職場、回饋社會、報效父母的時候,突然人們說可以出國啦,你在興奮的時候,顯然忘記了反問自己一句:馬上在眼前正沸騰著的中國機會不要啦?
如果你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建議你出國的最好結果是,在國外留學交流一年,之后繼續回國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學位。其實,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在大學期間出國讀書并不是不可以的事情,甚至是應該提倡的!有條件的人,如果在大學某個時刻,出國游學、訪學、留學一年,然后再回到自己原來的學校完成正式學業,肯定是將來中國青年向西方學習的方式和潮流之一。
唯一的問題是,鑒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中外交流時中國地位的不夠平等(以簽證為主的各類限制),與留學同時發生的巨大經濟壓力,使得中國學生中能夠“何不瀟灑走一回”的人,沒有幾個。一次耗費精力和花費金錢太多的旅游,就不是旅游而是苦行。大學中途出國留學之所以成為一種危險的舉動,也就是同樣一個道理。
楊建飛:說到轉學,讓我想起另外一個話題,就是目前似乎比較流行的各種中外合作的“2+2課程”,即頭兩年在中國上大學,后兩年去國外上。很多學生和家長把這類課程看作是留學的一個替代選擇??雌饋硭坪跏侵形髫炌?,國內2年,國外2年,但我一般不建議學生去讀這樣的課程。
既然是“留學”,就應該直接出國。留學最大的價值是接受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開闊國際視野,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公民。在國內讀外國大學課程依然只是一種盲目追求文憑的慣性思維。國內多數中外合辦課程收費相當高,而且國外合作方一定不是一流大學。常識也會告訴我們,一流大學入學競爭如此激烈,肯定不會降低門檻,跑到中國來與人合作招生。
這種半路出家的留學,還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語言不過關,文化上很難適應等等。一些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質量不高,英語教學水平低,雖然承諾學生在中國完成1-2年課程后,可以直接進國外合作院校,但選擇范圍有限,一些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學生實際上失去了申請更好大學的機會。
徐小平:我常說留學是一種人的更新與文化的更新。在美國大學讀本科,到底和國內有什么不同,從哪些方面體現著對國內大學的優勢?我已經在不同地方講過很多,可是都是從宏觀的層面,請楊老師講一些具體的細節?
楊建飛:美國本科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重在開發學生自身潛力、激發個人才智和想象力,培養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學,以文理學院為典型,更注重對人的心靈的培育,強調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以培養未來社會精英和領袖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