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語言(vernacular language),是指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聯系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民族穩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為:A vernacular or vernacular language is the native language or native dialect of a specific population, especially as distinguished from a literary, national or standard variety of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region or state inhabited by that population。例如,中國人的民族語言為漢語,法國的民族語言為法語,日本的民族語言為日語。于是,很多人都想當然認為,我們現在學習的、西方人口中說著的英語,便是英國人的民族語言。
實際上,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
可以說,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它的語言種類形成、發展、使用均與其在歷史變遷中的沉浮息息相關。在Winston Churchill與 Christopher Lee合著的書籍《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中,對英國史前語言有如下描述: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者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于原始森林之中,或涉獵于沼澤、草灘之上,至于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由此可見,英國諸島上有人類活動跡象發生于史前早年,那時語言并未形成。
大約在公元前30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700年以后,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此時的凱爾特人已經具備使用鐵器的能力,而在英語正式形成之前,凱爾特語則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期語言了。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領大軍入侵不列顛,將其征服后成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在羅馬人約500年的統治之下,拉丁語成為官方語言,而凱爾特語的地位則明顯下降。
3~4世紀,奴隸反抗斗爭不斷加劇,羅馬帝國日漸衰落。4世紀中葉前后,不列顛反抗羅馬統治的斗爭也漸趨激化。到407年,羅馬駐軍已全部撤離了不列顛,結束了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
公元449年,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抓住了羅馬帝國衰落、羅馬人撤離不列顛的大好機會,從5世紀中葉開始橫跨北海陸續侵入不列顛。入侵過程持續了大約一個半世紀,而他們的語言則逐漸取代了作為英國民族語言的凱爾特語。
不列顛東南部被朱特人占領,成為肯特郡,那里的人們開始說肯特方言(Kentish);不列顛中部被盎格魯人占領,說著墨爾西亞方言(Mercian),不列顛北部同樣被盎格魯人占領,那里的人們說著諾撒伯利亞方言(Northumbrian),不列顛西南部被薩克遜人占領,說著西撒克森方言(West Saxon)。隨著這三個部落在不列顛到生根發芽,凱爾特語言最終走向沒落,而盎格魯人與撒克遜人的聯姻,也促使了兩個部落語言的形成。
到7世紀初,這些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個強國,史稱“七國時代”,也成為了后來的英吉利王國的雛形。英吉利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后音譯變成了England。而到了公園八世紀末開始,來自挪威、瑞典和丹麥等國的維京海盜大局進攻英格蘭,戰爭持續數年。而在此期間,大量的拉丁語、丹麥語以及挪威語融于英語之中,豐富了其語言的表現力與張力。例如,kitchen和cup,就來自拉丁語;skin、leg,以及代詞them、their、they等均來自與丹麥及挪威語。很多與英語有相同含義的詞也一同被使用,例如:anger與ill均是來自挪威語,其含義與英語中的wrath和sick含義相同。
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英語在自身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基礎之上,又融入了很多其他預習的語言元素,這也就形成了最早的英語語言形式,即:古英語。古英語的發音與拼寫與我們的現代英語差別很大,不過現代英語中一些常見的單詞,大約有一半左右源于古英語,比如:be、strong以及water等這樣的詞。
后來,丹麥維京人后裔、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法語成為當時皇室、統治階級和商人階級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淪為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用語,在正式場合禁止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到了14世紀,英語又再一次成為了英國主流語言,但也增加了很多法語單詞。至此,形成了英語的第二個階段:中古英語。
到中古英語末期,英語已經確立了作為英國國語的地位。印刷術的普及,使得更多人擁有閱讀的機會,書變得越來越便宜,單詞的拼寫以及語法形式也越來越固定,基本詞匯也已形成。總之,現代英語的根基日益牢固。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以及海上運輸、貿易的不斷加強,甚至是后來的文藝復興等運動,英國與世界越來越緊密地融合,其語言中也被不斷融入其他文化中的語言元素,至此,現代英語形成。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了超越國家、超越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不可逆趨勢,這種強勁的力量不僅改變著世界的各個角落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遷,同時,也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那些邊緣化的、小眾的文明將不斷受到負面沖擊。據統計,人類語言總計約7000種,而其中一些語言由于其狹窄的應用范圍,逐漸瀕臨消失。美國“瀕危語言研究所的語言學家發現,近年來語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平均每14天消失一種。到2100年,可能有過半數的語言面臨滅絕,而在這過程中,與之相關聯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將被無情破壞。
英語的發展,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這似乎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當國家強大時,民族語言不僅在國內可以更快地發展,同時,還可以對外進行輸出;而當一個國家經濟、軍事實力衰落時,就不免會遭到強國的入侵,甚至是從文化的根本處——語言,進行消亡。此外,語言也如同做人一樣,胸懷天下,開放豁達,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并持久創新。我們不僅可以從英語的發展史中了解人類文明的點滴,更能通過其衰盛廢興,反思我們的生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