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那些詩] 《那些年那些詩》第59篇:失樂園 Paradise Lost(1)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出生于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在劍橋大學求學時和畢業后一個時期,鉆研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熏陶。1638年他旅行意大利,訪問過關在獄里的伽利略,并和意大利的文人學者交往。2013-05-22 編輯:Jasmine
-
[經典詩歌] 雙語詩歌:一吻萬年,處子夢甜
每一次你的親吻,都讓我戰栗的像個孩子那般。捧著玫瑰,我們歌唱希望。你獨特的嗓音銘刻在我愛的心跳理,比夢還甜。2013-05-21 編輯:shaun
-
[那些年那些詩] 《那些年那些詩》第58篇:野火Wild Fire
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2013-05-17 編輯:Phoenix
-
[經典詩歌] 雙語詩歌:一見鐘情,彼此深信
然而從那街上、樓梯間、過道上傳來的細語來判斷——或許他們曾無數次擦肩而過?2013-05-17 編輯:shaun
-
[那些年那些詩] 《那些年那些詩》第57篇:我似流云天自游
《我似流云天自游》為一首詩歌,作者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同被稱為“湖畔派”詩人(Lake Poets)。2013-05-15 編輯:Phoenix
-
[經典詩歌] 雙語詩歌:早晨醒來那刻的悟道
If you woke up this morning 若你早晨醒來 with more health than illness, 擁有的健康大于不適2013-05-15 編輯:shaun
-
[經典詩歌] 雙語詩歌:I am not Yours 我不屬于你
我不屬于你,也沒有沉迷于你,沒有,盡管我是如此希冀 像正午的蠟燭融化,像雪花融匯在大海里。2013-05-14 編輯:shaun
-
[那些年那些詩] 《那些年那些詩》第56篇:來到柳園
這首聞名遐邇的歌曲,是根據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同名詩歌〈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譜曲而成,最初翻譯為《柳園里》,是葉芝早年的詩作。他的早年詩歌韻律優美,感情細膩,辭藻華麗,象征意味濃郁,明顯受到英國浪漫主義和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 《來到柳園》原名為《舊歌新唱》 。葉芝曾為此詩作過下列注釋:"這首詩是根據斯萊戈縣巴利索戴爾村里一個經常獨自吟唱的老農婦記..2013-05-13 編輯:Phoenix
-
[那些年那些詩] 《那些年那些詩》第55篇:草原之夜
惠特曼(1819-1884)美國詩人,1810年5月31日,華爾脫·惠特曼出生于美國紐約長島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經濟拮據,他只讀過幾年小學,11歲就輟學了。2013-05-10 編輯: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