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The current troubles have brought a sober recalculation.
誤譯:
當前的麻煩造成冷靜的再思考。
正譯:
近來發生了一系列問題,促使人們審慎地重新考慮。
翻譯加油站:
原譯基本是逐字翻譯的,只是在翻譯have brought上動了點腦筋,譯為“造成”,但其實不見得比譯成“帶來”更好。
目前翻譯界有相當多的人提出,既然是翻譯外來的東西,就要盡量保留原來的文字結構,還說,這樣可以讓讀者領略到源語文化。此話不無道理,但不能用來為不地道的譯文做借口。大家知道,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而任何交際的根本目的是交流思想,所以譯文首先要能傳達原文的意思,在這個基礎上可以以歸化為主(以譯文讀者為基本考慮點,語言盡量符合譯入語的習慣)或以異化為主(以原文為基本考慮點,盡量保留和介紹源語言的特點)。比如翻譯形象化的成語時,前者常常更換成譯人語中習慣使用的形象,后者則盡量保留源語中的形象,必要時可以加以說明。一個典型的英譯漢的例子是將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分別譯為“一箭雙雕”和“一石二鳥”;漢譯英的例子是將“乳臭未干”分別譯為be still wet behind the ears (許多小動物 剛生下來時耳朵緊貼在頭上,因此耳朵背后是濕的)和still smell of one’s mother’s milk (年輕沒有經驗)。可原譯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死譯,結果詞不達意,談不上是“異化”,所以不可取。
原文的主語是troubles,是典型的“無靈主語”(又稱“非人稱主語”)句,按異化的辦法可以保留這一主語,譯成“目前的麻煩”,即使有點翻譯腔,還能理解。如能加上幾個字,譯為“目前發生的許多問題”可能更好,不但順口,還能把原文troubles 的復數形式的含義表達出來。但是后面的have brought a sober recalculation也照字面譯為“帶來/造成冷靜的再思考”就顯得別扭,人們會問“是誰再思考?”
不錯,漢語常用無主句,但必須是在上下文能明確表明邏輯主語的情況下,而且一般只用在動詞謂語句中,至少在謂語結構中而不是在名詞性結構中。所以,這里要加上邏輯主語,譯為“造成人們再思考”。全句可勉強異化譯為“目前發生的許多問題造成人們清醒的再思考”,意思基本清楚。不過筆者還是主張保持漢語的純潔性,歸化譯為:近來發生了一系列問題,促使人們審慎地重新考慮。最好根據上下文內容在后面加上適當的賓語,如:局勢、情況、政策、以前的做法等,或者譯為“對這一切審慎地 重新進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