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The lower part of society, when facing hunger, will not wait. We could have riots.
誤譯:
面臨饑餓時,社會底層民眾是不會坐以待斃的。我們可能發起暴動。
正譯:
(面臨饑餓時,社會下層民眾是不 會坐以待斃的。)(這里)可能會發生騷亂。
翻譯加油站:
原文是《紐約時報》一篇報道阿富汗糧食短缺的文章,譯文則是《參考消息》登載的。我們要討論的是最后一句We could haveriots,情態動詞could (而不是can)表示有這樣的可能性, 但是不一定會發生。而when facing hunger 是一個條件狀語,翻譯成中文時將其提到前面,是符合中文習慣的,但疾將wait譯成“坐設待斃”有點過分,但是考慮到面臨的是饑餓,這樣譯也未嘗不可。倒是將lower part of society譯成“社會底層民眾”不怎么合適,“底層”改成“下層”可能更確切一些。
原文翻譯中最關鍵的詞是we。這個we到底是誰呢?應該是泛指《紐約時報》的廣大讀者,乃至國際社會,但是絕對不可能指阿富汗的下層民眾。英語里使用代詞的幾率比中文高,因此英譯漢時,常常要將代詞轉成其所指代的人或物。退一步說,即使這個we指阿富汗的下層民眾,could have riots也不一定是“發起暴動”。have是個常用動詞,后面接一個表示動作概念或事件的名詞作賓語,不一定表示是主語執行的動作,如We shall have trouble是“我們可能會有麻煩”,這里所說的“麻煩”可能是“我們”造成的,也可能是由客觀原因引起的。至于We could have murder恐怕一般不會是說“我們可能要進行謀殺”,而是說可能會發生謀殺。另外,情態動詞could(而不是can)表示有這樣的可能性,但是不一定會發生。原譯用的“發起”一詞更是完全排除了客觀發生的可能,好像是按時寫這篇報道的記者要發起暴動。最后,riots不一定是“暴動”,二是“騷亂”的意思。騷亂有各種形式,“暴亂”是武裝造反,是一種很激烈的,乃至極端形式的騷亂。
綜上所說,全局可譯為:(面臨饑餓時,社會下層民眾是不 會坐以待斃的。)(這里)可能會發生騷亂。
注意對比以下例句:
1、Alternatively, he could look the address up in a directory.
還有一種辦法,他可能會到地址目錄中查找。
2、The application would then display a screen where your address could be changed.
程序會顯示一個屏幕,可以在這里修改地址。
3、However, this integration could be taken a step further.
其實,這兩個功能的集成還可以再往前走一步。
4、They could, in essence, bypass the use of the menu entirely.
基本上,他們可以完全避開菜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