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天花板,上限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雙語閱讀 > 名著小說 > 寵兒 > 正文
本書簡介:
《寵兒》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現已經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暢銷的作品之一。小說完成于1987年,1988年即獲得美國普利策小說獎。2006年《紐約時報》召集125位知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及文壇泰斗等選出自己心目中“25年來最佳美國小說”,《寵兒》得票最高,名列第一。
“你的愛太濃了!”——一個不可能重復的故事!!!
女黑奴塞絲懷著身孕只身從肯塔基的奴隸莊園逃到俄亥俄,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兒女不再重復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了自己剛剛會爬的幼女寵兒……十八年后寵兒還魂重返人間,和塞絲、塞絲的女兒丹芙以及塞絲的情人保羅•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地向母親索取著愛,甚至糾纏和引誘保羅•D,不擇手段地擾亂和摧毀母親剛剛回暖的生活……全書充滿苦澀的詩意和緊張的懸念。
豆瓣書評:
來自: Pan小月
要不是大頭強烈推薦我讀托妮·莫里森的《寵兒》,說這是她近幾年來讀到過的最好的小說。我想我很有可能會在讀了十幾頁之后就將她放在一邊。然而當我以巨大的毅力真正進入到其世界之后,我終于明白這是怎么回事,這是怎樣的一部小說了。
向別人推薦《寵兒》(《BELOVED》),最常用也是最沒有創意的理由通常是“這是美國25年來最優秀的小說,獲得過普利策小說獎,其作者托妮·莫里森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并被稱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
然而《寵兒》的意義全然不在于籠罩在她身上的那些光環,而是光環之下的最本初的深情。榮譽對托妮·莫里森和《寵兒》來說,不過是一個讓更多的人注意到她們的媒介,絕不是嘩眾取寵的和被故意包裝出來的魅力。
閱讀寵兒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她和我之前接觸過的幾乎所有小說都不一樣。不知道該如何定義她,甚至在閱讀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完全不知道她想說的是什么,發生了什么,時間地點空間人物都是模糊的。幸運的是,我還是把她讀完了,并且因此滿心歡喜,堅信自己得到了一份巨大的收獲。
閱讀《寵兒》已經是一個月以前的事了,在那之后,我又看了其他五六本書。這其中隔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卻一直沒法按預期的那樣,為《寵兒》寫點什么,這是一件艱難的事。
《寵兒》的故事來源于一個真實的事件,有必要在這里復述一遍:“19世紀50年代,一個名叫瑪格麗特·加納的女黑奴攜子女從肯塔基的奴隸莊園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隸主循蹤追至,為了使孩子不再重復自己做奴隸的悲慘命運,她毅然殺死了自己的女兒。”故事的原型正是這樣可以重復講述,用不了一分鐘。而托妮·莫里森根據這件事所寫的《寵兒》卻是無法被復述的。
我們可以將枝蔓刪減,最終拼湊出一個別別扭扭的故事梗概:1855年,女黑奴塞絲帶著身孕從肯塔基州的“甜蜜之家”農莊逃亡到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投奔婆婆貝比·薩格斯。奴隸主帶人追蹤而至,為了不讓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塞絲親手用鋸子割斷了自己的幼女寵兒的喉嚨。從此,寵兒的靈魂一直盤踞在家中,肆意搗亂毀壞著原本已經正常起來了的生活。塞絲的兩個兒子因此離家出走,被塞絲懷在肚子里帶到這里的女兒丹芙一直性格孤僻,足不出戶。而貝比·薩格斯則加速了死亡。“甜蜜之家”農莊最后一個男奴保羅·D走進了塞絲的生活,他趕走了鬼魂,與塞絲同居。不久,寵兒以肉身還魂,進入這個家庭討還愛債。為了獨占母親塞絲,她以身體引誘保羅·D,最終使他離開了塞絲。寵兒的索取無止無境,塞絲終于走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
整部小說最主要的情節就是如此,而之所以說這個情節是“別別扭扭”的,是因為《寵兒》的意義來自情節之外,來自恢宏龐雜的黒奴歷史,來自晦澀玄妙的詩歌意境,來自無法被復述的令人顫抖的力量。
《寵兒》的偉大之處也正是在于“無法被復述”。從每一個文字間嘔心瀝血出來的真實與震撼實在是難以復述。她結構繁復,語言神秘,時間線索錯綜復雜。托妮·莫里森在《寵兒》的語言表達上是有預謀的,她故意使用了一種極為不簡潔,也不簡單的方式,將母親殺死孩子這樣血淋淋的場面描述得沉靜蜿蜒,仿佛深谷中的溪流波瀾不驚,卻又是暗藏了最濃烈的情感與思想的。
“你的愛太濃了。”保羅·D說。
“要么是愛,要么不是,淡的愛根本就不是愛。”塞絲這樣回答。
這是一個堅強甚至偏執的黑人女性,她的生活被殘忍地打破,碎裂,被迫回憶過去。她在愉悅和痛苦間反復徒步行走,她以為她掙脫了什么,實際上她所想要擺脫的一直緊抓她不放。
《寵兒》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刻畫人物。盡管如此,哪怕是故事中一閃而過的人——不論白人黑人——都擁有其巨大獨特的性格。塞絲看起來正是本書的主人公,其實卻也不過是托妮·莫里森想要描寫的黒奴中的一個代表,她的生活也不過是黒奴生活的一小點影像。
托妮·莫里森擅長描述黒奴生活,她對黒奴苦難史的了解如此深刻,那幾乎成為延續她創作生命的最重要的動力。她將各種故事與事件解構成一行行的詩,一個個的夢境,然后用最安靜的筆調風格,最高超的敘事技巧將痛苦公布于眾。“任何一個白人,都能因為他腦子里突然閃過的一個什么念頭,而奪走你的整個自我。不止是奴役、殺戮或者殘害你,還要玷污你。玷污得如此徹底,讓你都不可能再喜歡你自己。玷污得如此徹底,能讓你忘了自己是誰,而且再也不能回想起來。”
《寵兒》不是一本能夠讓你抱著“隨便吧”的心態去輕松閱讀的書,事實上,在多角度的敘述下,文字的力量是沉重、壓抑,甚至變態的。她被改編成電影時,導演運用了各種特技竭力將其拍成一部驚悚片。然而與其說《寵兒》帶給讀者的是驚悚,單純的震撼則更為恰當。托妮·莫里森并不想表現恐怖,甚至有些時候,《寵兒》的語言是明亮優美的,像是清風拂過金盞花叢。托妮·莫里森更在意的是從恐怖中剝離出來的寂靜與濃厚,正如盤旋在藍石路124號的悲傷、惡意、冷靜與瘋狂。
重點單詞 | 查看全部解釋 | |||
ceiling | ['si:liŋ] |
想一想再看 |
聯想記憶 | |
conviction | [kən'vikʃən] |
想一想再看 n. 定罪,信服,堅信 |
聯想記憶 | |
escape | [is'keip] |
想一想再看 v. 逃跑,逃脫,避開 |


- 本節目其它精彩文章:
- 查看更多>>
-
諾貝爾文學經典:《寵兒》第14章Part9
"記得菲莉絲大媽么?從米諾村來的那個?每一回我生孩子,加納先生都派你們去請她來幫我。只有那時候我才能見到她。有好多回,我都想到她那兒去一趟。就去說說話。 -
諾貝爾文學經典:《寵兒》第15章Part1
他被弄得頭暈目眩。一開始他以為是因為她轉個不停。像繞著話題轉一樣繞著他兜圈子。一圈又一圈,從不改換方向,否則他的腦袋或許還能得救。 -
諾貝爾文學經典:《寵兒》第15章Part2
"我成功了。我把大家都弄了出來。而且沒靠黑爾。到那時為止,那是唯一一件我自己干成的事。鐵了心的。然后事情很順利,跟設想的一樣。 -
諾貝爾文學經典:《寵兒》第15章Part3
"加納太太給了我一塊好東西——印花布,豎條中間夾著小碎花。大概有一碼——只夠做一條頭巾的。可我一直想用它給我的女兒變個花樣。 -
諾貝爾文學經典:《寵兒》第15章Part4
保羅·D腦袋里的咆哮沒能阻止他聽到她強調的最后一句話。他忽然發現,她為她的孩子們爭取的東西偏偏是124號所缺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