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講解:
1. start out
起初是…;從…開始;從…著手;
eg. Daly was a fast-talking Irish-American who had started out as a salesman.
達利是個花言巧語的愛爾蘭裔美國人,最初是干推銷員的。
eg. He asked some money from his parents to start out in business on his own.
他向父母要了些錢自己獨立做生意。
2. have a impact on
對……有影響;
eg. They say they expect the meeting to have a marked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他們稱他們預期會議對國家的未來會產生顯著影響。
eg. Seasonality or economic cycles will have minimal impact on secular trends.
季節性或經濟周期兩者對長期趨勢的影響都不大。
3. big deal
大事;要事;
eg. I felt the pressure on me, winning was such a big deal for the whole family.
我感覺到了壓力,取勝對全家來說是如此重要。
eg. It's no big deal.
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名人簡介:
多元發展
如今,溫弗莉的個人凈資產達到10億美元,這個年過50至今仍單身女人會大踏步走向何方,無人知曉。
有人問她,“你遺憾自己沒有孩子么?”
她說:“不。”
“你想結婚嗎?”
“不”
坐擁奧普拉雜志、哈潑娛樂集團公司,持有《氧氣》傳媒價值6400萬美元的股份、有線電視公司旗下專為婦女服務的“享受生活”談話節目總值5200萬美元的股份,遍及107個國家播出的“奧普拉脫口秀”連續18年位居美國日間電視談話節目的頭號交椅,人們看不到50歲的奧普拉腳步移動緩慢的跡象,她的工作安排已經排到2008年,為此依然保持她固有的作息表,每天5:30起床,6點出門,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家時,還要準備明天的工作。
“有了錢我很高興,但是錢并不能改變我是誰,我的腳還是踩在地球上,不同的是我的鞋子可能比別人的稍貴點。”
作為一名黑人,更為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婦女之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過控股哈普娛樂集團的股份,掌握了超過1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主持的電視談話節目《奧普拉·溫弗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平均每周吸引3300萬名觀眾,并連續16年排在同類節目的首位;奧普拉在1996年推出的一個電視讀書會節目在美國掀起了一股讀書熱潮;她利用業余時間在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紫色》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還榮獲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喜歡奧普拉的人甚至認為如果她去競選美國總統,獲勝的把握也很大。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更開設了一門課程專門研究奧普拉。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節目《奧普拉·溫弗瑞秀》于2011年9月9日結束。
1954年1月29日,小溫弗莉出生在密西西比(Mississippi)的小鎮科修斯科(Kosciusko),她的姑媽是一個半文盲,憑借其對圣經的一知半解為小溫弗莉起名Orpah,這是舊約圣經“路得記”里一個卑微女人的名字。
“路得記”記述的是路得(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喪夫后如何與婆婆相依為命、如何博取大戶人家波阿思的好感并與之成婚的動人故事。而Orpah即俄珥巴是路得的嫂子,同為寡婦的她在選擇自己道路時與婆婆分道揚鑣,沒有人知道她最終的命運如何。我們只曉得Orpah在“路得記”中僅出現過兩次,依照現代戲劇理論來說,連跑龍套的角色都算不上,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么一個生僻的名字,居然被幾乎不認字的姑媽記住了。
也許是上帝的美意,小溫弗莉沒有遵照姑媽的意思成為“俄珥巴”,因為后來發現她的出生卡片上有一個拼寫的錯誤,Orpah變成了Oprah。
小溫弗莉的父母沒有結過婚,在她出生后父母隨即勞燕分飛,把她扔給外祖母照顧,半文盲的外祖母自創“象形”認字法教外孫女認字,休息時,外祖母就把從教堂聽來的圣經故事講給小溫弗莉聽。
3歲時,小溫弗莉在教堂做見證,模仿外祖母的聲音惟妙惟肖地講耶穌復活的故事,這是她記憶中第一次當眾講演。
剛上幼兒園第二天,她寫了一張紙條送給老師,“我覺得我不屬于這里,因為我認識很多大字”,老師看后竟同意了她的要求,她跳學至一年級。
6歲時,小溫弗莉搬到母親居住的密爾沃基(美國威斯康星州東南部港市),9歲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她被堂兄侮辱強奸,還有好幾個親戚也虐待她。
14歲時她曾生下過一個孩子,但是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死了。
這段經歷讓她痛苦不已,一直到80年代中期她在自己的節目中吐露心聲,“我幾乎被毀掉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告訴自己已經治愈了,但是沒有”,“我心里覺得特別羞恥,我在無意識中老是為那些男人的行為責備自己。”
溫弗莉和母親的關系緊張,常常吵架,也許是從小沒有得到母親的愛,她行為出格、脾氣古怪,有一回,她弄翻家具,把眼鏡砸得稀巴爛,家里一片被劫匪洗掠的狼藉,在這次自導自演的“事故”中她偷走母親的錢包,可憐的劫匪卻替她背上黑鍋。如此煞費苦心的行動只不過想要一個更時髦好看的眼鏡。
母親受不了溫弗莉的瘋野行為,打算把她送入青少年管教所,碰巧管教所的床位已滿,她被拒之門外。溫弗莉繼續和伙伴們鬼混,抽煙、吸毒、喝酒,越陷越深,她的生命在骯臟的大染缸里浸泡,幾乎看不到任何重生的機會。如果人們在患難中祈禱企盼奇跡發生,那施憐憫的對象決不應該是黑人女孩溫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