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j. 強調的,語調強的,引人注意的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雙語閱讀 > 名著小說 > 百年孤獨 > 正文
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于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性格善良、倔強,思想比較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講神話傳說及鬼怪故事,這對作家日后的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67)《家長的沒落》(1975)、《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等。
本書簡介:
《百年孤獨》內容復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匯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創作歷程: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并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后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mèn]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這個古老的家族也曾經在新文明的沖擊下,努力的走出去尋找新的世界,盡管有過畏懼和退縮,可是他們還是拋棄了傳統的外衣,希望溶入這個世界。可是外來文明以一種侵略的態度來吞噬這個家族,于是他們就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續著“百年孤獨”。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把蚱ぜ埵指逅涊d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用一個毀滅的結尾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憤懣。
重點單詞 | 查看全部解釋 | |||
emphatic | [im'fætik] |
想一想再看 |
||
fever | ['fi:və] |
想一想再看 n. 發燒,發熱,狂熱 |
||
irrevocable | [i'revəkəbl] |
想一想再看 adj. 不能喚回的,不能取消的,不能變更的 |
聯想記憶 | |
rage | [reidʒ] |
想一想再看 n. 狂怒,大怒,狂暴,肆虐,風行 |
||
calmness |
想一想再看 n. 平靜,安寧;冷靜,鎮靜 |
|||
leather | ['leðə] |
想一想再看 n. 皮革,皮制品 |
||
pistol | ['pistl] |
想一想再看 n. 手槍 |
聯想記憶 | |
unequivocal | ['ʌni'kwivəkəl] |
想一想再看 adj. 不含糊的,明白的,毫無疑問的,確實的 |
聯想記憶 | |
revolutionary | [.revə'lu:ʃənəri] |
想一想再看 adj. 革命的 |
||
permission | [pə'miʃən] |
想一想再看 n. 同意,許可,允許 |
聯想記憶 |


- 本節目其它精彩文章:
- 查看更多>>
-
世紀文學經典:《百年孤獨》第7章Part 4
黎明時分,根據戰地軍事法庭的判決,阿卡蒂奧在墓地的墻壁前面被槍決了。在一生的最后兩小時里,他還沒弄明白,他從童年時代起滿懷的恐懼為什么消失了。 -
世紀文學經典:《百年孤獨》第7章Part 5
“您想說的是,大娘,”軍官和藹地一笑,糾正她的說法。“您是奧雷連諾先生的母親吧?!?在他文雅的話里 -
世紀文學經典:《百年孤獨》第7章Part 7
問題在于,軍事當局不敢執行判決。全鎮的憤怒情緒使他們想到,處決奧雷連諾上校,不僅在馬孔多,而且在整個沼澤地帶,都會引起嚴重的政治后果。 -
世紀文學經典:《百年孤獨》第7章Part 8
奧雷連諾上校的答復是堅決的:過三個月,他打算把自己的司令部遷到馬孔多。那時,如果他沒有看見格林列爾多·馬克斯上校活著 -
世紀文學經典:《百年孤獨》第7章Part 9
盡管奧雷連諾上校是凱旋歸來的,但是表面的順利并沒有迷惑住他。政府軍未經抵抗就放棄了他們的陣地,這就給同情自由黨的居民造成勝利的幻覺,這種幻覺雖然是不該消除的,但是起義的人知道真情,奧雷連諾上校則比他們任何人都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