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說,現在簽訂的合同和協議大多是前兩個星期我們推動達成的。采購團的企業這兩天來英國進一步磋商,還會達成很多新的項目。再過一個禮拜,我們還將有一個投資考察團前來探討如何擴大對英國投資問題。今天早晨,布朗首相專門給我寫了封信,表達了他對中國采購團的熱烈歡迎。
記者:聽起來是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采購,而其背景是英方在英中兩國貿易中有相當大的貿易逆差。據英方統計,去年英方逆差為180億英鎊,前年的數字是150億英鎊。我們了解到,英國對于中國的出口確實是在增加,但中國對英國出口增加的速度更快。那么,在您看來,在中英雙邊貿易中今后英方的逆差是不是有希望縮小?
陳部長:的確,中英之間的貿易增長很快,雖然英方逆差的規模我們掌握的沒有您說的這么大,但總體是中國順差,英國逆差。我們處在一個自由貿易的時代,英國對中國貿易形成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的經濟結構不同,因為企業家們都是自愿買賣的。中國政府并不刻意去追求這樣的逆差或者順差。我希望中英之間的貿易能夠更加平衡,所以在今后雙邊貿易中間,我們會注意推動企業更多地從英國進口商品,比如說多進口英國的裝備、技術。另外,英國第三產業比較發達,我們鼓勵擴大對英國的服務進口,所以我們這次采購活動隨行的也有媒體和電影業的企業。
每個國家并不需要追求貿易的絕對平衡。衡量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狀況,首先不應只看它和某一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是不是平衡,還要看這個國家對全球的整體貿易是否是平衡的。即便貿易不平衡了也不必太擔心,因為還有其他的國際收入,比如說外匯收入、旅游收入,關鍵要看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這是最重要的。
記者:中國和英國政府都公開表示要反對保護主義,但也有一些英國企業曾經告訴我,在中國有一些產業的準入實際上也是非常困難的,比如說電信、出版行業。也有一些公司跟我說在中國有些領域存在著壟斷。您是否認為中方應該做更多的工作,進一步對外開放這些領域?
陳部長:你說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記者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想說明的是,貿易保護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兩個概念。中國和歐盟、英國都是世貿組織的成員,我們都在世貿組織的規則下按照我們對世貿組織的承諾開展貿易。所以每個國家都允許有一些保護的條例,這是世貿組織所允許的。在這些條例的范圍內實行保護,不能算是保護主義。但是如果違背了這些條例而自己擅自采取其他的手段,那就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或者我們共同反對的貿易保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