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表 達
表達就是譯者把自己從英語原文理解的內容用漢語表達出來, 表達的好壞取決與譯者對于英語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漢語的修養水平。理解是表達的基礎, 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是理解正確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正確的表達,許多考生反映,有時對原文理解之后還不知如何用漢語表達,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因為在表達上還存在許多具體的方法和技巧。關于這些方法和技巧我們將在后面詳細論述, 在此我們只是介紹兩中基本的翻譯方法: 直譯和意譯。
(1) 直譯
所謂直譯, 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 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 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中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在對于許多英語句子的翻譯過程中, 完全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 這樣可以獲得一舉兩得之功效, 既保持了原文的結構, 又正確表達了原文的內容。但是直譯不是死譯和硬譯,象“It is asserte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 …”這一類的結構, 如果直譯過來那就不倫不類了。
(2) 意譯
漢語和英語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 兩者在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法上具有很多的差異。當原文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易采用直譯的方法處理時, 就應采用意譯法, 意譯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重點在于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例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象這樣的句子, 只能采取意譯的方法, 把它翻譯為“你以為我是好欺騙的嗎?” 當然, 意譯并不等于亂譯,胡亂地翻譯是不符合“忠實”的翻譯標準的。
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 我們應該采取靈活的方法, 不論是直譯還是意譯, 只要是符合“忠實、通順”的翻譯原則, 都是可取的。在這里我們建議考生對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可以先采取直譯的方法,然后再對直譯得出得結果進行加工潤色,在保持原來句子意義的基礎上,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用既符合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表達出來。例如,我們在上面分析的1996年考題中的第72題我們可以首先直譯為:
這種趨勢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一些政府得出這樣的結論,政府希望對科研部門所提出的特定的要求,總的來說還不能非常具體的預見到。
然后,我們對上述譯文進行加工潤色,就可以得出下面的結果:
這種趨勢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一些國家的政府得出結論,政府向科研機構提出的具體要求通常是無法預見的。
在翻譯的過程中, 我們務必注意以下幾點:
(1) 理解透徹之后再動手表達, 否則表達的結果會令人莫名其妙;
(2) 切忌在翻譯時把漢語和英語對號入座, 逐字逐句的對號入座的結果往往是不倫不類;
(3) 切忌擅自增減詞意, 增減意義與翻譯技巧中經常提到的增詞法與減詞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