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ses are small.
Les roses sont petites.
Die Rosen sind klein.
Las rosas son chiquitas.
Le rose sono piccole.
每句話都是四個字,次序完全一樣,都是冠詞、名詞、動詞、形容詞。英文句里,只有動詞跟著名詞變化,其它二字則不分單、復數。德文句里,只有形容詞不變。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的三句里,因為做主詞的名詞是復數,其它的字全跟著變化。
幸而中文的名詞沒有復數的變化,也不區分性別,否則將不勝其繁瑣。舊小說的對話里確有「爺們」、「娘們」、「ㄚ頭們」等復數詞,但是在敘述的部分,仍用「諸姐妹」、「眾ㄚ鬟」。中文要表多數的時候,也會說「民眾」、「徒眾」、「觀眾」、「聽眾」,所以「眾」也有點「們」的作用。但是「眾」也好,「們」也好,在中文里并非處處需要復數語尾。往往,我們說「文武百官」,不說「官們」,也不說「文官們」、「武官們」。同理「全國的同胞」、「全校的師生」、「所有的顧客」、「一切乘客」當然是復數,不必再畫蛇添足,加以標明。不少國人惑于西化的意識,常愛這么添足,于是「人們」取代原有的「人人」、「大家」、「大眾」、「眾人」、「世
人」。「人們」實在是丑陃的西化詞,林語堂絕不使用,希望大家也不要使用。電視上也有人說「民眾們」、「聽眾們」、「球員們」,實在累贅。尤其「眾、們」并用,已經不通。
中文詞不分數量,有時也會陷入困境。例如「一位觀眾」顯然不通,但是「觀眾之一」卻嫌累贅,也欠自然。「一位觀者」畢竟不像「一位讀者」那么現成,所以,「一位觀眾來信說……」之類的句子,也只好由它去了。
可是「……之一」的泛濫,卻不容忽視。「……之一」雖然是單數,但是背景的意識卻是多數。和其它歐洲語文一樣,英文也愛說 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無「……之一」的句法,現在我們說「觀眾之一」實在是不得已。至于這樣的句子: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目前已經非常流行。前一句雖然西化,但不算冗贅。后一句卻惡性西化的畸嬰,不但「作為」二字純然多余,「之一的」也文白來雜,讀來破碎,把主詞「劉伶」壓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態。其實,后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樣,卻把英文的語法 as one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剝地搬到中文里來。所以,與其說「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以嗜酒聞名」,何不平平實實地說「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聞名」?其實前一句也盡有辦法不說「之一」。中文本來可以說「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劉伶列于竹林七賢」;「劉伶躋身竹林七賢」;「劉伶是竹林七賢的同人」。
「竹林七賢之一」也好,「文房四寶之一」也好,情況都不嚴重,因為七和四范圍明確,同時邏輯上也不能徑說「劉伶是竹林七賢」,「硯乃文房四寶」。目前的不良趨勢,是下列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李廣乃漢朝名將之一。
兩句之中。「之一」都是蛇足。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同儔同類,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顧到其它,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國文學名著當然不止一部,漢朝名將當然也不會祇有一人,不加上這死心眼的「之一」,絕對沒有人會誤會你孤陋寡聞,或者掛一漏萬。一旦養成了這種惡習,只怕筆下的句子都要寫成「小張是我的好朋太之一」,「我不過是您的平庸的學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壸」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變本加厲,成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報刊上,早已流行「我是聽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說的」或者「戴維連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其中之一」這類怪句。英文復數觀念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見。
這就說到「最……之一」的語法來了。英文最喜歡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確極了,其實未必。「最偉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卻稍加低抑,結果只是抬高,并未真正抬到至高。你并不知道「最偉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幾位,四位嗎,還是七位,所以彈性頗大。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并無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說「他是一個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夠了,不必迂而回之,說什么「他是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吧。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口譯筆譯 > 翻譯學習課程 > 名師翻譯講義 > 正文
?

- 閱讀本文章的人還閱讀了:
上一篇:余光中先生談中文"西化"(
下一篇:余光中先生談中文"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