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可作為旨在通過系統而全面的技巧講解及豐富多元的實戰練習幫助學習者進一步提高交替傳譯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技能全面,解析詳盡:系統涵蓋交替傳譯各項技能,并對每一項技能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包括相關理論解釋、舉例說明、訓練訣竅推介;話題廣泛,時效性強:涉及國際、國內各類最新話題,且各話題與相關口譯技能有機結合;語料真實,力求多樣:語料多取自各類講話材料,符合口譯文本特點;錄音材料則由不同國家、不同語音的人士錄制。
聽力材料譯本:
科學與中國現代化
現代化歷史的本質是科學與技術的進步史。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帶動了新文明與現代工業的興起,并影響著國家民族的興衰。中國正在進行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現在,中國在國際上的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總量已經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在載人航天、高性能計算機、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第三代通信技術等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占制造業 15%強的高新技術 產業正在蓬勃發展。
16 世紀的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將科學譽為改善人類生活的手段。今天,300 多萬 公頃的農田種上了中國科學家研制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已經成為滿足中國本國糧食需求和 促進世界谷物產量的“金鑰匙”。科學與技術在醫藥健康領域的發展也將中國的人均壽命提高 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為了進一步促進創新,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強調基礎科學領域和前沿技術的研究,并把發展能源、水資源以及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 先位置。我們努力在信息技術以及新材料等領域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并強調將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工業、人口和健康等領域。
從根本上講,中國科學技術的未來取決于今天我們如何吸納、培訓和使用年輕科學家。因此,我們的科技政策的核心是不拘一格、海納百川,將各種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吸引到科研創新中來,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力。
在科學和技術領域,我們將加強機構改革,重組科研體系,合理分配公共資源,提升創新能力。我們提倡在活躍的學術氛圍下進行自由的討論,鼓勵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不斷探索,并且寬容失敗。
科學無國界。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需要更廣泛地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一個充滿活力和不斷創新的中國。正如碰撞產生火花,交流有助于豐富想像力、提高創造力。許多中國科學家已經步入了國際學術舞臺,他們與國際同行相互學習,共同為世界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貢獻。
為鼓勵公眾學習和應用科學知識,我們要大力提倡科學文化、促進科學理性,同時珍惜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科學之光的普照下,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必將更加輝煌燦爛。
我堅信,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當今世界經濟正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也必須服務于經濟與社會發展。我們將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改革發展模式,確保食品與能源安全,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們堅信,中國將在科學技術領 域取得豐碩的成果,這將對全人類的文明和福祉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