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可作為旨在通過系統而全面的技巧講解及豐富多元的實戰練習幫助學習者進一步提高交替傳譯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技能全面,解析詳盡:系統涵蓋交替傳譯各項技能,并對每一項技能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包括相關理論解釋、舉例說明、訓練訣竅推介;話題廣泛,時效性強:涉及國際、國內各類最新話題,且各話題與相關口譯技能有機結合;語料真實,力求多樣:語料多取自各類講話材料,符合口譯文本特點;錄音材料則由不同國家、不同語音的人士錄制。
聽力材料譯本:
我們能消除垃圾嗎?
無論是誰提出“不浪費,不愁缺”的忠告,都不曾在2.76億美國人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他們在 1997 年扔掉了 1.95 多億噸的垃圾。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男人、女人和孩子扔掉725公斤的垃圾。這些只不過是無害的固體垃圾。美國的工業部門每年向空中、水里和地上排放11億噸以上的有毒廢料。尤其糟糕的是,地球上60億人口中的大多數開始步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后塵。加利福尼亞州盧米斯市的喬治·利斯說:“我們要么控制自己的行為,要么聽任自然界的擺布。”他參與資源重復利用與固體垃圾的項目已有多年。在他看來,垃圾應該完全消失。這種想法似乎不太實際,但并不是沒有先例。利斯指出,自然界沒有所謂的垃圾。生態系統某一部分死去的或被丟棄的東西可以為另一部分提供養分。利斯說人類可以效仿自然界消除垃圾的方法,但這需要創新的科技和態度的重大轉變。
丹麥的凱隆堡市有一個“生態工業區”。資源共享與重復利用的好處在這里一覽無遺。工業區里有發電廠、制藥廠、墻板制造廠和提煉廠,它們共同生產和使用蒸汽、天然氣和冷卻水。多余的熱能用來給附近的住戶和溫室農作物供暖。一家工廠排放的廢料成為另一家工廠的能源。發電廠把從煙囪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賣給墻板制造廠,該廠使用這種化合物作為原材料。有幾十個這種有益于環境保護的工業區正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
在消費品市場上,資源的重復利用已經越來越普遍。廢棄的塑料瓶變成了茄克衫,磨損的輪胎變成了公文包,啤酒瓶蓋變成了皮帶。如今在美國,1.95億噸城市垃圾已有大約 25%被回收再利用。
紐約洛克菲勒大學人類生存環境項目的負責人杰西·奧薩貝預測,建筑師將越來越多地使用質地牢固輕巧的新型泡沫玻璃。他認為,我們將會看到建筑物里大量混凝土結構被泡沫玻璃所取代。
垃圾堆被回收利用的次數總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我們首先必須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進展,比如,幾年來,鋁制罐和塑料汽水瓶變得越來越薄了,但要進一步減輕重量,就必須使用全新的制造工藝。
這就輪到納米技術發揮作用了。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者們打算一個原子接一個原子、一個分子接一個分子地制造產品。這種由下及上制造產品的納米技術不同于浪費驚人的傳統制造工藝。
研究者們已經在研制分子大小的晶體管和線路方面取得了突破。多虧了這些在實驗室里取得的成果,如今人們談起方糖大小的電腦這個話題來,不會再像前幾年那樣完全局限于純理論的層面。
但是光有技術是不夠的。人們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同樣很重要。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主管環境、安全和健康的副總裁布雷·艾倫比認為,我們逐漸告別工業時代對此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他說,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目前有29%的管理人員坐在家里辦公,這就意味著對汽車的依賴性有所減輕。這也許是某種重大變革的一部分,即是說人們對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的觀念發生變化。我們可能會減少對消耗大量原材料的產品的重視,而更看重不會鯨吞資源的事物,比如說遠程辦公和互聯網。從網上下載音樂也許可以降低激光唱片盒的市場需求量。我們還有機會借助電腦降低紙張及其原料木材的消耗量。
社會的信息化程度越高,我們就越容易發掘廢料的用途。一個人的垃圾是另一個人的寶貝。當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持這種態度的時候,處于新千年的人類回想起當年制造垃圾的種種方式,可能會認為那只不過是人這個物種進化到青年時期時所犯下的可饒恕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