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可作為旨在通過系統而全面的技巧講解及豐富多元的實戰練習幫助學習者進一步提高交替傳譯能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技能全面,解析詳盡:系統涵蓋交替傳譯各項技能,并對每一項技能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包括相關理論解釋、舉例說明、訓練訣竅推介;話題廣泛,時效性強:涉及國際、國內各類最新話題,且各話題與相關口譯技能有機結合;語料真實,力求多樣:語料多取自各類講話材料,符合口譯文本特點;錄音材料則由不同國家、不同語音的人士錄制。
聽力材料譯本:
全球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全球經濟相互依存關系成幾何級數般地發展。這反映在資源利用、生產決策、原材料交易和消費要求等方面,也體現在為了協調國際經濟關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如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等。像20 世紀 70 年代的幾次石油價格沖擊那樣的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廣泛影響,也證明了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國際投資的增加是這種相互依存關系不斷發展的另一個跡象。美國在外國的直接投資按照當時的比價從 1982 年的 2,078 億美元增加到 1989 年的 3,734 億美元。外國人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增加得更快,按照當時的比價從 1982 年的 1,247 億美元躍升到 1989 年的 4,008 億美元。通過國際投資,美國工業幫助別國的主要工業得到發展,如智利主要的外匯來源——銅。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力圖通過在外國設廠為外國市場服務。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已躋身英國市場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家行列。
外國人在美國的投資約三分之一用于制造業。像俄亥俄州的本田公司,伊利諾伊州的三菱公司,田納西州的日產公司等外資企業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這些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種范圍更大的傾向性,也就是許多成功的外國公司,如同它們的美國同行一樣,紛紛到國外去建廠,為其產品需求量大的當地市場服務。
國際投資的發展為各國間的經濟關系提出了新的問題。哪些公司從事的工作涉及美國的安全,因而不允許外資介入?假如一個國家限制美國在該國投資,美國該如何對待這個國家在自己國的投資?在“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中間,美國曾建議就國際投資制定一套規則。
20 世紀 90 年代已經來臨,全球經濟體制在 20 世紀的最后年月里向何處發展,答案仍不明朗。1990 年末結束“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最初目標沒有實現,其主要原因是各國在農業補貼問題上未達成協議。但 1991 年各主要工業國表示有決心順利完成這一回合。對自由貿易政策持反對意見的美國“貿易修正主義者”堅定地認為美國的持續高額貿易逆差,尤其是對日本的逆差,意味著美國應該放棄“從規則出發”的態度,而應該采取“從效果出發”的態度來對待貿易問題。他們舉出 1998 年國會通過“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作為一個例子,該項法案包含某些互惠條款和其他措施,以便開放一向對美國產品關閉的外國市場。有些人還認為要減少貿易障礙,“關貿總協定”已經過時了。
然而,布什政府中的決策人物卻認為,為了圓滿完成“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而努力仍然是一項首要任務,同時還要與墨西哥達成一項雙邊自由貿易條約,最終建立起西半球的自由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