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而篇(2)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The philosopher You said, "They are few who, 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 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There have been none, who, not liking to offend against their superiors, have been fond of stirring up confusion. The superior man bend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radical. That being established, all practical courses naturally grow up.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 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原文】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⑤,未之有也⑥。君子務本⑦,本立而道生⑧。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⑨。
【今譯】
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的,是很少見的;不喜好冒犯長輩和上級,而喜好造反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仁道也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兩種品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注釋】
①有子:魯國人,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學生。有若的弟子也尊稱有若為“子”,故稱“有子”。
②為人:做人處世。也:語氣助詞。孝弟(tì):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弟,通“悌”。
③好(hào)犯:喜歡冒犯。
④鮮(xiǎn):少。
⑤作亂:造反搗亂。
⑥未之有也:“之”是代詞,在本句中作“有”的賓語。在古漢語中,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放在動詞前面,這叫“賓語前置”。
⑦務本:致力于根本
⑧道:道德,道義。
⑨仁:孔子思想的主體和核心,是孔學的基本觀念之一。這里指仁愛。與:亦作“歟”,語氣詞,表示一種委婉的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吧”。
【評點】
這一章出自有若之口,但傳達的卻是孔子向弟子灌輸的主體思想之一。其中心內容是“孝弟為仁之本”。
孔子的道德思想體系里由“孝弟”而展開,“孝弟”是儒家八條倫理道德原則“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中的兩條。儒家文化思想,特別重視人際關系的確立,關于倫理道德的學說也特別完備。儒家思想可用“仁義”來概括,要達到“仁義”的境界是極難的,但可以從極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孝敬父母,熱愛兄弟,這些都是人在生活中每天必須處理的常事,做來不難,若真能做到,仁義之境界就可以達到了。在儒學八條倫理原則中,“孝悌”居于首位,所以說孔子學說以孝悌為仁之本。
有若的第一句話多少年來,橫遭批判,認為用孝弟麻痹人民,使人民不愿起來推翻統治壓迫的革命。對人民來說,這是孝弟起的束縛作用。至于統治者,則孝弟為其統治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迫使被統治者俯首貼耳、甘受奴役,不敢作亂造反的工具。故而孝弟者,罪莫大焉。
孝的罪名是統治者不讓被統治者犯上作亂。試問,古今中外有哪個統治者樂于或容忍自己的人民對自己犯上作亂?殘暴的和開明的統治者都是一樣。何況評價歷史人物應用歷史眼光。孔子也好,有若也好,他們身處亂世,諸候各國國君被弒、被逐、被篡奪者均有之,都是統治階級內部干的事,他們不知二百多年后會出現陳勝、吳廣,更不要說往后的歷代農民革命了。所以,他們所說的犯上作亂與我們今天理解的不一定是同一概念,即使后來孝弟被人利用來維持封建統治,賬也不應全算在孔子身上。
孔子強調“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正是因為家庭制度中天然形成的長幼關系,只要家庭存在,將是永恒的。孔子的話是以農業家庭為農業經濟的主體和基礎為依據,說明維護家庭禮制中等級關系的重要性。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家庭類型、結構、關系形成可能會不斷改變;但一定的家庭“共同體”卻不會消失。為維護一定的有差別的秩序,實行有等級的禮儀、禮節、還是必要的。特別是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尊老愛幼,敬重長輩、敬重師長、關心兄弟姐妹,關心同事,人人互尊互愛,等等的禮儀、禮節還要對其賦予時代生命力。
adj. 已被確認的,確定的,建立的,制定的 動詞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