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原理第二講: 什么是好的譯文?
【例7】 Public opinion plays a vital and healthy role in the political realm.
×公共輿論在政治領域起著生命力的、健康的作用。
【譯文】 輿論在政治領域起著極其重要的、有益的作用。
【例8】 I am sure that it would change the situation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lend support to me.
×我相信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心支持我的話,它將會改變形勢。
【譯文】 我相信如果你非常好心能撐我一把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
【例9】 Jobs and work do much more than most of us realize to provide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職業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幸福和滿足,而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意識到這一點。
【譯文】 職業和工作對于獲得幸福和滿足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大多數人對此卻認識不足。
兩類問題:一類是譯文語義基本符合原文,但漢語表達有欠正確;另一類是漢語表達尚有可讀性,但譯文語義不符原文。
目前翻譯界普遍接受的,也是作為一般翻譯學習者必須努力掌握的標準,簡而言之是兩條:忠實 (Faithfulness) 和流暢 (Smoothness)。
【例10】 For Nat Nakasa the pledge he was required to sign -- to leave his country and never return proved too much; he committed suicide in New York.
×納特•納卡薩不得不發誓離開祖國,不管情況如何永不返家,并自殺于紐約。
【譯文】 對納特•納卡薩來說,要他簽字保證離開祖國永不返回是難以接受的:他在紐約自殺了。
【例11】 In the wake of his mother's death some thirty-six years later, Hemingway turned back to the adventure and tried to write a novel about it.
×在他母親去世36年之后,海明威又想起了那次歷險奇遇,并試圖寫一部小說。
【譯文】 大約36年過后,在他母親去世后的不久海明威又想起了那次遭遇的險情,并試圖就此寫一部小說。
外語腔是初學翻譯者不知不覺地會在漢語譯文中表現出來的一種不當傾向。翻譯時所要表達的內容來自外語原文,原文的詞語和結構形式隨著內容一起進入到我們的大腦,于是原文的語言形式被帶入譯文,造成了譯文的外語腔。
【例12】 The only concession he made to the climate was to wear a white dinner jacket.
×他對氣候的唯一讓步就是穿了一件白色的短餐衣。
【譯文】 氣候變化,他僅稍稍作了一點變通,赴宴時穿了件白色的短禮服。
【例13】 If certain animal psychologists are right, a dog adopts his family in a most literal way -- taking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family is the band of dogs he belongs to.
×假如某些動物心理學家的分析正確,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它的家人 - 理所當然這一家也就屬于狗幫了。
【譯文】 假如有些動物心理學家的分析正確,狗對于他所在家庭的認同是非常實際的--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一家人就是它所歸屬的一群狗。
現代西方著名翻譯理論家Eugene A. Nida 在其理論著述中經常談到讀者反應的問題。他認為,翻譯的服務對象是讀者,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同時必須把這種反應與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看兩種反應是否基本一致。
除了忠實和流暢這兩項基本標準之外,好的譯文還必須保持原文的風格,包括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作者個人的語言風格等。文藝作品的翻譯尤其要求這樣做。譯者不能破壞或改變原文的風格,不能以譯者的風格代替原作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