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閱讀題 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是小農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二是國家一體,即由國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必然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因為家族宗法血緣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人倫關系,這種關系的擴展就形成了社會倫理關系。家族本位的特點,一方面使得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在家國一體社會政治結構中,整個社會的組織系統是家族——村落——國家,文化精神的生長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倫理在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社會生活是嚴格按照倫理的秩序進行的,服式舉止,灑掃應對,人際交往,都限制在“禮”的范圍內,否則便是對“倫理”的僭越。這種倫理秩序的擴充,便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基礎——家長制。家長制的實質就是用家族倫理的機制來進行政治統治,是一種倫理政治。
與此相適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便處于中心地位。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學說,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實體,哲學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因此人們才說,西方哲學家具有哲人的風度,中國哲學家則具有賢人的風度。中國的文學藝術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文以載道”,美善合一,是中國文化審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學技術中,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科技的價值觀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因此,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統一,而以善為核心。
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因而中國文化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從本體論的高度說明“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理。“尊道貴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強調人獸之分,以德性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突顯人格尊嚴。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國人都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早在孔子前,魯國大夫叔孫豹就提出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礎上,一種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具有堅定節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漸形成了。“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優道不優貧”,為追求仁道,雖簞飯陋巷,不改其樂,這是一種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選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有刪改)
與“家族”有關的內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 家族是宗法社會政治結構中社會組織系統形成的基礎。
B.家族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文化精神的生長道路上的起點。
C.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D.家族倫理成為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礎。
1.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概念題,要特別注意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題主要錯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成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課題”而不是C項所說“家族倫理關系的調節構成了傳統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從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基礎入手,論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緣關系的倫理關系對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傳統科技為例,論證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處于中心地位,最后強調中國文化價值體系是以善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強調人與獸之分在于有無德性,再論述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礎上指出成德建業、厚德載物是中國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闡述倫理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結構中的重要性,再論述各種文化形態中倫理道德學說所處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語論述人格尊嚴問題。
2. 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結構的能力。A項應為論述的是倫理通過家族對社會生活秩序的建構和調節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項應為“中國人都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礎上,形成以道德為首要取向的將先后順序搞錯了。D項全文首先闡述家族倫理,然后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最后中國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價值系統,是在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和國家一體社會政治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
B.西方哲學具有哲人的風度,是因為西方哲學體系是形而上學的,其哲學理性是道德化的實踐理性。
C.中國的文學藝術與中國的傳統科技一樣,也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然后才考慮“利用、厚生”的問題。
D. 按照中國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為萬物之靈”的認識,人必須有道德,因而中國人一貫堅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 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項是因為西方哲學體系是形而上學的,說法有誤。C項中國的文學藝術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中國的傳統科技是以倫理道德也是首要的價值取向。D項“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有“道”。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松江府通判許君傳
[清] 劉大櫆
許君諱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犖有大志,年莆六齡,值母病篤,即知長跪祖廟之前,禱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長,從塾師受學,聰穎出其輩類,與書無所不讀。然其尊府以直諒為族人所怨怒,興起獄訟,十余年而不可伸,逐發憤以卒。君抱病于中,復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壯志已消亡其過半矣。不獲已,乃入貲補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濱海,舊設巡海之筋骨,其名曰烏船。向者,通判監修,上下多侵漁。其船遇風輒壞。君獨親自驗試,而其弊始除。先是,遠人負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貨,而負其價不還。君至懲期成狡黠者數人,而負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細狹,易至填淤。填淤則舟楫不通,而民田亦無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費皆出自民間,積至巨萬。有司精為興筑,而浮消其費大半。君獨以私一已之稇載①有限,而取萬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親量度深廣,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濱海失業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貨浮于口糧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窮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無知嗜利而自致于紀之誅。必加詳報,則已雖然有獲賊之譽,而死者不可復生。因潛請于布政辰公,懇其寬貰。辰公察君愛民出中心之誠,深為激賞。將議遷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時,懷奇負異,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與君相知者,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為。及其筮仕,秩避閑散,徙奔趨抑郁于群眾之中。既為方伯所知,庶幾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豈其信有命邪?雖然,以君之施設與夫世之顯而力足有為者較焉,豈期有歉于彼邪?嗚呼,可悲也已!
(選自《續修四庫全書·海峰文集》有刪節)
[注]①稇(kun)載:滿載,這里指牟利多。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值母病篤 篤:嚴重。
B.向者,通判監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當為朝廷顯用 度:打算
4.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根據上下文語境,都推測許曾裕應當為朝廷重用。度:推測。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遂發憤以卒 B.填淤則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榮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 因潛請于布政辰公D.既為方伯所知
月出于樂山之上 秦王為趙王擊缶
5. A【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A項兩個“以”都是連詞,相當于“而”,連接修飾語與被修飾語。B項第一個“那么”,連詞;第二個“則”,轉折連詞。C項第一個“于”,介詞,向;第二個“于”是介詞,從。D項第一個“為”,介詞,表被動;第二個“為”,介詞,替。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的項是(3分)
A.許曾裕從小聰穎異常,酷愛讀書,志向遠大;但年輕時由于家庭變故消耗了過多的精力,耽誤了仕途。
B.許曾裕出任通判之職以后,清正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執法嚴明,讓外來商人感激涕零。
C.許曾裕在一些人因無知貪利而違禁出海時,為使他們得到寬大處理而奔走,表現 出愛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許曾裕渴望建功立業,但是命運不液晶,有機會升遷時卻病幫,未能盡展才華,作者對他充滿了同情與惋惜。
6. B【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來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許曾裕出任通判之職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販的貨,欠下小商販的錢卻不還。于是懲處到了約定期限不還錢,奸詐狡黠的幾個人,保護了外地的小商販利益”。
7.把原文中畫線的兔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咸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百姓都稱道歡舞,認為這是幾十年來所沒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邊立了石碑來記錄此事。
(2)雖然,以君之施設與夫世之貴顯而為足有為者較焉,豈其有歉于彼邪?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即使這樣,把許曾裕的施政(功績)與當世那些地位顯赫、憑其權利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相比,(許曾裕的)難道比他們少嗎?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 以為:認為。因:于是。以:來。 (重點詞語翻譯準確,語句通順)(2) 雖然:即使這樣。以:把。施設:施政。為足有為者:憑其權利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句式:豈其有歉于彼邪?難道比他們少嗎?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8~9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①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 首。
8.請簡要分析這首詩中詩人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從詩句描寫上看詩人的性格,從詩歌的氛圍上品讀詩人的心境和情懷,詩人陶醉于東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對如此美麗的大自然,詩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懷!答案示例:詩人只顧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山,對東山雪景充滿喜愛之情。從這些動作與心理的描寫中,可以看到一個心境悠閑、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詩人形象。
9.【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煉字,以及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修辭作用。解答這兩字,要立足詩歌,從修辭角度以及表達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的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林。(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答案: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乙:(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________________,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2)________________,池魚思幫淵。 (陶淵明《歸園田居》) (3)未老莫還鄉,________________。 (韋莊《菩薩蠻》)
(4)舞榭歌臺,________________。 (辛棄疾《永遇樂》)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敦頤《愛蓮說》)
(6)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已亥雜詩》)
答案:(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2)羈鳥戀舊林(3)還鄉須斷腸(4)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5)濯清漣而不妖(6)落紅不是無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