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選考)(15分)
本題為選做題、請從甲乙兩類文本中選定一類作答,不得再做另一類文本的題目。
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①
(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
瓦
王劍冰
① 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壟一壟,長滿了我的懷想。離開好久了,懷想還在上面搖曳著。
② 我不能進入瓦的內部,不知道瓦為什么是那種顏色。在中原,最黃最黃的土燒成的瓦,也還是瓦的顏色。
③ 瓦完成了我們的先人對于土與火的最本質的認知。
④ 你對瓦有了依賴的時候,你便對它有了敬畏。在高處看,瓦是一本打開的書。我拆過瓦,屋頂搭下來的長板上,瓦像流水一樣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塊塊像碼字樣將它們碼在一起。
⑤ 屋子一直在漏。雨從瓦的縫上淌下來,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說,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個星期了,城外已成澤國,人們涌到城里,擠滿了街道的屋檐和學校走廊,后來學校也停課了,水漫進了院子。我說娘你要小心。娘嘩嘩地踏著積水走到房基角,從一個墻頭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動,又一片瓦動過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 鱗是魚的瓦,甲是兵的瓦,云是天的瓦,娘是我們家的瓦。
⑦ 風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發出怪怪的聲音。那是風與瓦語言上的障礙。風改變不了瓦的方向,風只能改變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間巨大的空間飛翔。
⑧ 屋不嫌瓦丑,屋子實在支撐不住了,將瓦卸下,做好下面的東西再將卸下的瓦蓋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從第一片瓦蓋上屋頂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態,到機器瓦的出現,已經過去了兩千年時光。
⑨ 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為瓦,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叫做瓦的物質,竟然那么堅硬,能夠抵擋上百年歲月。瓦最終從頹朽的屋頂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養一株小苗。瓦的意義合并著物理和化學雙重的意義。
⑩在人們走入鋼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堅持了很久,瓦最終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傷害。
11一個孤寡老人走了,僅有的財產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積蓄,每撿回一片較為完整的瓦,他都要擺放在那里,他對瓦有著什么情結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還在那里等著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12鄰家在瓦上焙雞胗,瓦的溫度在上升,雞胗的香味浮上來,鉆進我的嗅覺,我的胃里發出陣陣聲響,雞胗越發黃了起來,而瓦卻沒有改變顏色。瓦的忍耐力很強。
13下雨了,我頂著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給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著,我的頭上起了白煙,閃電閃在身后。
14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頓又復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誰將它遺失,它一定承受過很長的歲月,沒有可去處,不在這里又會去哪里呢?草里埋著各種形態的瓦。這是一個廢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時光、歡樂甚至痛苦。
15一片瓦在湖上飛。水上起了波瀾,波瀾變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開花。
16一條狗銜著著一片瓦跑過來。不知道狗對這片瓦有什么情愫,難道它認得這瓦或這瓦的主人?
17知道瓦的發音是如何出現的。瓦——,我感到那般親切。好久聽不到這種親切了,或以后愈加聽不到這種親切了。
13.下列對作品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文章開篇運用比喻,引出“我”對瓦的懷念。“長滿”形象地寫出“懷想”的豐富,“搖曳”寫出了“懷想”的不時浮現。
B.第 ④段說“瓦是一本打開的書”,既形象地寫出屋頂上“瓦”的形態,也為下文敘寫瓦在人們生活中的種種作業張本。
C.第 ⑤段描寫“娘”在雨中修復屋頂這一細節,意在抒發“我”對“娘”的感激之情,表達“我”對“娘”的深切懷念。
D.第 ⑦段說“風改變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堅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間巨大的空間飛翔”,寫出了瓦的靈性。
E.文章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寫出了瓦的樸實無華與充滿力量,啟迪人們應該像瓦一樣腳踏實地,充實自我,有所貢獻。
14.“鱗是魚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們家的瓦”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答:
15.請根據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時光、歡樂甚至痛苦”這句話的涵義。(6分)答:
(乙)實用類文本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
那一種遙遠的幽默
楊芳
①本來,曹禺從南開轉學到清華,一半是沖著王文顯。他早就聽說,這位外國語文學系主任,對戲劇頗有研究。
②但聽課后,他竟有些失望。從頭至尾,王文顯都在念英文講義,而且年年如此,從不增刪。難怪教《近代詩歌》的溫源寧教授說,那情形“好似一個長老會的牧師正在主持葬禮”。
③即便在課下,他也枯燥無味。據說,學生登門拜訪,大多是談正事,說完便走,“沒有人逗留,也沒有人希望延長約會時間”。
④他不茍言笑,瘦長白凈的臉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國語文學會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紋領帶。背著手,和吳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滿臉嚴肅。自1915年倫敦大學畢業,王文顯便在清華教書,直至1937年學校南遷。其間,他歷任教務主任、代理校長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為人的刻板,他寫出的劇本卻別有一番幽默,“沒有絲毫沉悶無味之處”。
⑥在暗諷袁世凱稱帝的喜劇《夢里京華》中,他寫下一幕大小老婆爭當皇后的鬧劇:“大太太喘氣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轉得眼花繚亂。福建太太一個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頭發。她沒有抓住頭發,僅僅撕下她的領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劇《委曲求全》,寫得則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態。男主角是一位大學校長,一出場,便抱著哈巴狗,大言不慚地對下人說:“在中國現在,哪一種社會機關能夠不攪在政治的漩渦里?我要不耍一點兒手腕,你想我能維持五分鐘之久嗎?”
⑧這是這位代理校長的切身感受嗎?人們不得而知。至少,在現實中不大看得出來。在會議上,他不慌不忙,不東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絲不茍,“各個方面無疵可求”。甚至,他永遠一個樣兒,抽煙斗,打網球,夏天穿短裝,冬天換長袍。
⑨溫源寧說他“像個固定的設備毫無改變”,調侃他為清華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沒有他,清華就不是清華;有了他,不管清華還會再有多少變革,也依舊是清華。”
⑩與學生曹禺的悲劇不同,王文顯的作品是喜劇,充滿了嘲諷,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魯大學演出時,《波士頓報》一位記者評價:“柔和的、惡嘲的微笑……實在是中國人對于喜劇的一種貢獻。”
11 “(他的作品)是那種坐在小劇場里,一邊喝著咖啡和茶,一邊細細品味的話劇。”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耀杰說。
12 1990年,正讀研究生的張耀杰在資料室無意中發現一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雜志。上面布滿灰塵,舊得“翻幾下就會爛掉”,其中介紹了王文顯。不同于那個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溫文爾雅,很有情趣。
13“這種情趣充滿了文人式幽默,沒有火藥味,溫厚中帶著一絲人文關懷。”張耀杰說,“我們現在很少還有這種幽默。”
14只是這種情趣“缺乏階級性和戰斗性”,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戲劇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中國戲劇史權威著作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一書,732頁里對他的介紹只有薄薄4頁。“劇中所表現的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基于這種精神對中國黑暗現實的批判,是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書中寫道。
15清華大學圖書館東北角不遠處,曾是王文顯居住的北院住宅區。梁啟超、朱自清、葉企孫、陳岱孫等學者也一度在這里居住。據說,王家的小樓可俯視墻外的牛奶場,兩個女兒因此被同學戲稱為“望牛樓主”。
16而如今,這里則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種著柳樹和楊樹,有學生在看書,也有老人推著童車,早已不復是“點點翠竹千般綠,幾條小路盡文人”的景象了。
(摘編自《過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昱(1886-1968);中國現代戲劇的重要先驅之一。②定影:把經過暴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藥液里,溶去全部鹵化銀,只留下銀質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來,不再變化。
下文對文章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 第②段說溫源寧用“好似一個長老會的牧師正在主持葬禮”一語描述王文昱上課的情形,寫出了他嚴肅、枯燥的授課特點。
B. 第⑥段引用《夢里京華》對大小老婆爭寵的生動描寫,目的是為了突出袁世凱稱帝的荒謬,說明王文昱的劇作別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昱的話劇作品文字饒有情趣,值得細細品味;他追求的風格與當時的社會潮流不盡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懷。
D.文章最后一段描寫了王文昱舊居周邊的環境與情景,營造了肅殺悲涼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王文昱的深切懷念與沉痛哀悼。
E.“那一種遙遠的幽默”意味深長,“遙遠”既指王文昱的喜劇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昱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學作品中已不多見。14.文章已有“《夢里京華》”一例,為何還要舉例“《委曲求全》”?請簡要分析。(4分)
答 。
15.請根據文本,探析“沒有他,清華就不是清華;有了他,不管清華還會有多少變革,也依舊是清華”這句話的涵義。(6分)答:
四、語言文字運用(13分)
1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2分)
我曾在圖書館里看到過《莫扎特作品集》,卷帙浩煩的杰作整整摞滿了一大書架,翻開書頁,那些跳動著的音符就是流淌在五線譜上的顆顆明珠,玲瓏 (ti)透,洋溢著永恒的青春活力。
(1)根據括號內的拼音填寫正確的漢字。(1分)答:
(2)文中有一個錯別字,請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答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2分)
威尼斯是一座搖曳多姿的城市。瀉湖里夢幻般流動的水波 著它,將它浸泡在 的光影里。清晨的霧氣,陽光下的浮塵,任何一點點色調的變換都會讓美麗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風情,恰如一位絕美的佳人隨性更換著 的霓裳。
A.蕩漾 變幻莫測 出人意料
B.簇擁 變幻莫測 風格迥異
C.簇擁 千變萬化 出人意料
D.蕩漾 千變萬化 風格迥異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驚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
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
哦,不能!
為了拒絕這種“自由”,
我愿變成一段樹根,
深深地扎進地層。
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和聯想?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要求:(1)必須符合問題要求;(2)角度自選;(3)立意自定;(4)標題自擬;(5)不得抄襲,不得套作。